植物牆概述
藝術學院大樓由三個長形教學翼樓組成見(建築師稱其為「空白畫布」),坐落於混凝土裙樓結構上(「背景」),包含大型功能區域如禮堂等。裙樓的東北角部分設計成小山。在教學翼樓之間,從裙樓的部分劃分出許多插入式的廣場、天橋、空中花園和平台,其中一些可以種植綠色植物。從建築的北側立面伸出一座不規則的多邊形工作室,有如建築的翅膀。

植物牆系統由安置在每一層樓外走廊扶手邊緣的預製混凝土花槽盒以及固定在建築外牆的鋁網構成。從花槽中長出的藤蔓沿扶手攀爬蔓延到整張金屬網上。每道外置走廊外側都安裝了預製花槽,這樣藤蔓便可充分爬至4.2米的高度(一層樓的高度),而不會與其他樓層的植物重疊在一起。

陽台上的藤蔓絲網幾乎遍布整個建築南側立面,一直覆蓋到翼樓之間的內庭,豐富了這些公眾聚集區域的樹木和植物群。這樣的植物牆只在外走廊盡頭的地方產生中斷(如每棟翼樓東西側立面末端封頂處,這樣設施在這裡也轉換成垂直鋼鐵翼牆),或是屋頂板遮蔽下的內庭光線太暗,無法維持植物的茁壯生長時,也會去除一部分植物牆。

植物牆系統是設計中最為關鍵的部分之一包括在地面上建造園林景觀並對原有樹木進行保護,同時增加空中花園,將屋頂變成一個植被豐富的休閒之地。綠化屋頂也起到了為各翼樓立面頂部邊緣遮陽的作用。屋頂的樹木成為建築物的保護傘,過濾陽光的同時還可以防雨,同時因為其側面呈開放狀態,優化了原本高熱高濕的環境。



植物種類
在確定所需植物種類之前,項目的景觀顧問用8種不同的攀援植物做了一個為期5個月的仿真實驗,以確定哪種植物的生長速度最適宜,覆蓋更均勻、繁殖模式更好。測試表明,大花老鴉嘴的效果最好。
其他較為合適的植物有:盾柱木、香坡壘、狗牙花、金蒲桃、澳洲鴨腳木、榕樹、青龍木、菩提樹、琴葉榕、繁星花、沿階草、波斯頓蕨、粗脈蕨、鳥雀蕨、龜背竹、薛荔、斑鳩菊屬、地毯草,劍葉草及魚尾蕨。



灌溉
植物花槽盒採用了自動灌溉系統。所有灌溉和排水管都隱蔽在預製花槽的底部及花槽之間預製的上翻式控制器下面。

維護
植物牆的維護非常重要。維護工作包括目檢灌溉和排水系統、修剪、除草和更換植物。制定周密的養護計劃可以保持植物牆美觀的同時,還能延長植物牆、綠化屋頂以及其他景觀的壽命。預製花槽靠近走愈一側,這樣可以很容易近距離維護植物。而相對簡單的絲網系統,靠近帶露台的多功能走廊,則更方便進行頻繁維護工作,同時儘量減少了對繁忙交通區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