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奧密克戎的特性之一就是會重複感染!
偶爾我們收到網友留言說有人自己「又中招了」。
到底有多少人二次感染過?衛生部長王乙康終於給出了具體數字,我們也可以由此推算機率~
4個月彙報8845例二次感染 其中有病死者……
王乙康以書面答覆國會議員的提問時透露, 從去年11月到今年3月間,本地共出現8845起新冠患者再次感染的病例。

(圖源:CNA)
這些二次感染者大多數是60歲以下,而且症狀輕微。
不過還是有其中一名患者病情嚴重,被送入加護病房治療,另外兩名患者不幸病逝。
讓我們結合2021年11月到2022年3月的確診數字,來看看二次感染的比例如何?
截至2021年11月1日,新加坡累計200844例
截至2022年3月31日,新加坡累計1096428例
這段時間剛好是新加坡因為奧密克戎襲來而病例激增的時期~

(每日累計病例趨勢)
從去年11月到今年3月間,產生了近80萬確診者,其中8845起是二次感染, 粗略算下來大概有1%的二次感染幾率~
當然這裡面可能包含一些未統計的,但是總的來說二次感染幾率不是特別高。
總是疲倦擔心自己活不長 青年發文求助……
隨著越來越多人感染,新冠後遺症備受關注。
因為個體情況不同,有些人的確在遭受長期新冠症狀(Long Covid)的折磨。

(圖源:紐約時報)
名為Ippokratis Angelidis的一個青年,前兩天在推特上發文求助!
他大呼:「新冠毀了我的生活」

原來這個23歲的孩子在兩年前感染過新冠,算算時間是疫情剛開始的時候。
至今,他還飽受長期冠病(Long Covid)症狀的折磨,只要持續運動幾分鐘就會感到非常疲憊。
讓他崩潰的是,他在大學主修的是運動科學,平時就熱愛舉重和健身。

「這是我被感染前一周的照片」 (圖源:推特)
現在動一會兒就感覺累,讓他很痛苦,越來越疑神疑鬼,他甚至擔心自己因為得過新冠而「活不長」了。
這個帖子得到了將近11萬1900人點贊,累計轉發次數也超過1萬8000次!
好多人在帖子下面找到共鳴、並且安慰他。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我姐姐身上。她28歲,是個單親媽媽,不能單獨照顧她4歲的孩子,因為他的精力旺盛,她跟不上。
她的身體在兩年內變得如此糟糕。非常遺憾

這種情況也正在發生在我身上。我幾乎已經失去了徒步旅行的能力。我害怕再次嘗試騎自行車,因為我害怕會失望。
我的肺部從未對我的過敏有如此強烈的反應。我的心臟也有問題。
也有一些學術界人士呼應,長期症狀應該被更多地討論

我一直在與我們的柳葉刀委員會合作編寫一份關於接種疫苗以預防long Covid的手稿。
我覺得好像long Covid仍然被歸入公共討論的某個黑暗角落。我的意見是: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對長期症狀至殘進行誠實的評估。
經過兩天之後,這個青年似乎想通了,10小時之前他的最新貼是這樣說的

新冠長期症狀不斷剝奪你的許多生活經驗,很難不感到絕望。但是今天,我的心讓我繼續前進,因為我知道這個世界上仍然有好人。這就意味著我和所有受苦的人都有希望。
也有很多網友認為這給人們上了很好的一課,也是一個提醒,還是要儘量避免感染。

這就是為什麼我仍然戴著口罩,儘管規定已經取消了。Long COVID是一個可怕的前景。我為那些正在受苦的人心碎。
我知道有一種疾病多年來暫停你的生活是什麼感覺,我不希望任何人受到這種影響。
澳洲研究人員發現,19%的人在8個月後仍符合虛弱「後COVID綜合徵」(Long COVID)的標準, 在感染過去很長時間後仍會感到疲勞、呼吸困難或胸悶。
如上文Ippokratis Angelidis所描述,「易疲勞」是最常見的新冠長期症狀,對於一些運動愛好者來說可能會比較困擾。

但是病毒對個體作用的差異很大,也有人在新冠康復後感覺良好, 比如去年東京奧運會期間有位冠軍運動員就是二次感染康復者。
2021年7月27日,英國游泳運動員湯姆·迪恩在東京奧運會男子 200 米自由式中獲得金牌,另一位來自英國的選手鄧肯·斯科特獲得銀牌。
這是 110 多年來,兩名英國男子游泳運動員首次同台登上奧運領獎台。

(圖源:sky news)
據天空新聞報道,獲得金牌的21歲小將迪恩曾在距離奧運會的前7個月時, 第兩次感染新冠肺炎,迪恩描述自己當時就連上樓梯都會不停地咳嗽和喘粗氣。

(圖源:sky news)
第二次感染時,曾讓他缺席了七周的訓練,當時還對自己是否能夠參加奧運會產生懷疑。
後來康復後在東奧會依然取得了好成績~
你怎麼看這些完全不同的「康復體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