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暑假你的孩子是怎麼過的?是經常出去和小夥伴玩耍還是待在家裡吃瓜看劇?亦或是待在家裡打遊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
如果玩遊戲每周超過5天、每天超過5小時,那麼就不是單純的打遊戲,而是電子遊戲成癮。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的網民人數的達到7.72億,其中青少年學生占比人數達25.4%,占比規模最大。
雖然目前尚缺乏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但既往研究顯示,遊戲成癮的流行率約為0.7%—27.5%,其中不乏一些極端案例。
這其中,包括你的孩子嗎?

「電子遊戲成癮」主要行為模式
對遊戲行為的控制力減弱(例如無法控制遊戲的頻率、強度、時長和具體情境等)。
對遊戲的優先級不斷提高,優先於日常生活和其他正常興趣愛好。
在出現負面情況後,依舊繼續加大遊戲行為的力度,以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巨大損害。

世界衛生組織在今年6月18日發布的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在「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疾病單元中加入「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將「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
孩子為什麼會患上「遊戲成癮」?
逃避現實
對於一般的人來說,遊戲只是打發時間的工具。然而對於備受現實生活中的壓力以及焦慮的人來說,遊戲可以讓他們忘卻煩惱,帶來娛樂的快感。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明明覺得網上已經沒什麼好看的了,卻還是一遍遍的刷新聞、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等。可你一旦放下手機,就會發現一堆你不願做的事等著你去做,於是,你又重新拿起手機……
親子關係欠佳
多數遊戲或網絡成癮孩子對父母親有敵對情緒,這種敵對情緒不僅體現在父母要求孩子不玩遊戲而引起的爭執中,也出現在孩子迷戀遊戲或網絡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的親子互動中。
遊戲或網絡成癮孩子的家長,很可能至少有一位對孩子有些完美主義傾向。這類家長對孩子長期指責、批評甚至打罵,擊潰了孩子在現實中的自信心。這樣,孩子一旦出現差錯,就會轉向遊戲中尋求安慰和價值感。

父親角色缺失
網絡遊戲成癮的孩子,多數都缺乏家庭規則界限,意思就是父親平日裡可能忙於工作,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導致孩子的自控力等規則意識可能出現問題。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角色對孩子規則界限感的形成有非常大的作用。
孩子患上「遊戲成癮」,怎麼辦?
根據觸愛社會服務觀察,新加坡過度使用電子設備和沉迷於電玩的青少年越來越多,過去四年來幾乎增加三倍。
為了幫助新加坡青年戒掉遊戲癮,坡坡開設了第一個結合戒癮和情緒控管的介入計劃,希望在五年內援助400名青年。
慈善機構思健將投入160萬元資助計劃,新推出為期九個月的數碼思健課程,讓新加坡青少年通過輔導和群體活動,戒掉電子遊戲癮,同時加強情緒管理能力。
觸愛青年轉越高級輔導員蘇俊達說:

「我們會有一對一的輔導、家庭輔導因為我們覺得家人的參與是很重要的。我們也是有小組活動,譬如雷射射擊遊戲、泡泡足球、划龍舟。
都能幫助這些青年更了解自己,找到他們自己的強處,更有信心地去應付他們生活上的壓力。」
開課月初至今,已有20名12歲到21歲的青少年加入課程。

此外,父母也可以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並且對不同年齡階段患上「遊戲成癮」的孩子採取不同的干預措施。
1
2歲以下的孩子
很多媽媽帶孩子的時候會玩手機、看電視,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孩子雖然沒有直接看螢幕,可是螢幕的聲音也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導致孩子可能患上睡眠障礙。
並且,2歲以下的孩子看電子設備螢幕,對大腦的發育也有不好的影響。
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多和媽媽眼神交流,不僅對孩子大腦的發育有非常積極的影響,也非常有利於促進親子關係。
4
2歲到5歲之間的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認知能力較低,因此最好觀看適合幼兒觀看的視頻內容,這階段的孩子每天觀看電子螢幕的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
值得注意的是,3歲之前的孩子無法區分真實世界和虛擬卡通中的人,因此甚至不適合看動畫片,這階段的孩子適合觀看天線寶寶之類真人扮演的節目。
3
6歲以上的孩子
這時,就可以讓孩子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讓孩子在合理的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生活的快樂,內心充滿正能量,自然也就不容易被遊戲侵蝕。
如何安排遊戲時間才是合理的呢?要首先安排孩子的學校生活、作業、社交、運動、閱讀、睡眠所需的時間,之後才是遊戲的時間。
畢竟說到底,孩子迷戀遊戲主要還是因為內心的空虛、生活內容枯燥單調體驗不到生活的樂趣,因此,引導孩子合理安排手機使用時間,讓孩子體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就不需要遊戲的慰藉了。

想看更多AEIS考試相關信息?
快添加小助手進行諮詢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