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ada裁員沒事先通知工會 僱主須這麼做嗎?

資料照片:Lazada標誌。(圖:CNA)
本月初,電商平台Lazada在沒有通知工會的情況下展開裁員,這不僅讓工會不滿,也引發了本地僱主是否必須在解僱員工以前先通知工會的問題。
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東南亞電商平台Lazada的新加坡分部近日開始裁員,有約100名員工被裁退。全國職工總會和旗下的食品飲料及同行業工友聯合會對裁員行動深表失望,並已將此事升級至人力部。
Lazada也針對沒有事先諮詢工會的意見就展開裁員行動道歉,而工會正在為符合條件的受影響員工爭取額外福利。
僱主「不能忽視」工會
在新加坡,雖然擁有至少10名員工的公司在裁員前必須通知人力部,但不通知工會並不涉及法律問題。
不過,根據勞資政裁員 「負責任做法」的指導原則,公司應該和工會就員工的遣散福利以及如何選擇員工進行裁員達成協議。
南洋理工大學經濟與工業關係學教授Chew Soon Beng博士接受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訪問時表示,儘管僱主沒有義務與職總合作,但工會會主動與企業商討裁員事宜。
例如,如果職總意識到一家公司有意裁退幾百人,它就會與該公司接洽,設法減少受影響的員工人數。
他指出,大公司不能忽視職總,尤其是如果它們有意進行大量裁員,而作為本地唯一的全國職工總會中心,職總會與人力部和其他政府機構密切合作。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戰略與政策系講師Xu Le博士說,工會認為Lazada的裁員行動不可接受,因為這可能會產生漣漪效應,「其他公司也可能效仿這種行為,導致更多的失業和社會挑戰」。
人力資源專業人員協會(Institute for Human Resource Professionals)執行長阿斯拉姆(Aslam Sardar)表示,即使不是工會組織的公司,也應該在裁員前與勞資政三方合作,尋求指導。
他說,公司應該考慮到裁員會對公司的聲譽和員工的價值主張(employee value proposition)產生 「間接影響」 ,這兩者都會影響公司的未來。
遣散福利:什麼是標準?
被解僱的Lazada員工被告知,他們的遣散福利是工作滿一年可獲兩周工資的賠償。
根據本地的僱傭法,遣散福利不是強制性的。政策研究所 (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治理與經濟高級研究員費扎爾博士(Faizal Yahya)表示,被裁退的職員獲得的任何福利都取決於僱傭合約和公司的政策,因此,僱傭合同應該是受影響員工的第一追索權,其次是公司的內部政策或其他規定。
這符合人力部的政策,即賠償額視加入工會的公司的僱傭合約或集體協議內容而定。
如果這些沒有被提供,就必須由僱主和雇員或他們的工會進行談判。
根據公司的財務狀況和所屬行業,一般的遣散福利是每服務一年支付兩周至一個月的薪水。
在有工會組織的公司中,如果集體協議中規定了遣散福利,標準是每服務一年獲得一個月的工資賠償。
Lazada 的遣散福利「低於市場標準」
Xu Le博士說,雖然Lazada給予的遣散福利在建議的範圍內,但考慮到該公司的財務狀況,工會可能會認為遣散福利與公司前一年持續強勁的表現不成正比。
Xu博士說,其他公司,如谷歌給予裁退員工的遣散福利「更慷慨」。
據報道,谷歌在去年1月的裁員行動中提供了至少16周的遣散費。
Grab去年6月裁推了1000人,為每完成六個月服務的員工提供了半個月的遣散費,或根據當地的法定準則支付,以金額較高者為準。
除了遣散福利低於預期外,工會可能還發現,Lazada向受影響員工提供的幫助和尋找工作機會的支持不足。
這類支持可包括職業介紹服務、諮詢、推薦信、協助尋找替代就業和離職後的培訓機會。
早前,被Lazada裁退的一些員工申訴,被裁仍然受限於合約里的競業條款,而且競業條款列出許多公司,如果違反條款就會失去數額可觀的既得股份,限制了他們的求職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