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蟻粉,是否正在低頭盯著手機呢?
如果是,那最好注意一下啦:
長期低頭滑手機,小心「科技頸」找上你!
所謂的「科技頸」,指的是經常以不良姿勢使用智慧型手機或電腦,而導致頸部或肩膀出現長期疼痛、酸痛或緊繃。
不少人在使用手機和電腦時,往往會不自覺低頭或前傾,並長時間維持這一姿勢。
久而久之,頸部因長期處於彎曲位置,而產生肌肉緊繃和長期疼痛等狀況。
如果置之不理,情況甚至可能進一步惡化,出現神經壓迫相關症狀,疼痛可能擴散至上臂、前臂和手部,並導致這些部位出現麻痹感。
就像一顆保齡球壓迫頸椎
美國知名醫療機構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指出,成年人的頭部平均重量為10磅至12磅。
換句話說,人的頭就像是一顆保齡球,只要一低頭,就會加重頸部的負擔。.
如果以15度角度低頭看手機或平板,就會給頸部帶來12公斤的負擔,若進一步低頭至60度,就會造成27公斤的負擔。
如果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對頸椎所造成的壓迫更會加劇。

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會對頸椎造成壓迫而罹患「科技頸」。(網際網路)
新加坡科技頸患者呈年輕化趨勢
如今隨著電子產品愈來愈普及,「科技頸」仿佛已成了另一種文明病,且患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現象。
在新加坡,情況尤其不容小覷。
市場數據公司data.ai的數據顯示,新加坡人去年每天平均花4.51小時使用手機,較2022年的4.43小時長,而2021年和2022年的數據則分別為4.3小時和4.17小時,顯示國人使用手機的頻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海峽時報》報道,根據一些本地醫生的觀察,患上「科技頸」的新加坡人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跡象。
全嘉診所 (東海岸)醫藥總監官世民醫生指出,自2020年冠病疫情爆發後,「科技頸」病患的年齡層已從過去的40多歲下滑至20多歲。
百匯東岸醫院的骨科醫生拉瑪特(Razmi Rahmat )也憶述,他在2002年剛開始入行擔任骨科醫生時,頸部疼痛相關疾病好發於50多歲。
如今,他的病患卻越來越年輕,看診的病患中不乏青少年和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他們都因長期使用筆記本電腦和智慧型手機而出現相關病症。
據分析,年輕人熱衷於社交媒體,也有不少人熱愛手游,使用手機的頻率往往更高,進而導致他們成為「科技頸」的高風險群。

示意圖:長期低頭使用手機可能導致「科技頸」。(聯合早報)
如何治療和預防?
目前,「科技頸」的治療方式可分為手術和非手術選項。
非手術選項包括注射富血小板血漿(PRP),這種療法是從病患的血液中提取血漿,接著將血漿注入頸部、肩膀和背部等患處,以此減少發炎狀況和幫助復原。
有的醫生也會在患處注射止痛劑及肌肉鬆弛。
此外,病患也可依自身狀況選擇物理治療或中醫療法。
理論上,直接戒掉使用手機電腦是避免「科技頸」最有效的方法,但在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的當今社會,這種要求顯然並不實際。
因此,如果真的不得不經常使用手機電腦,不妨參考以下貼士,避免「科技頸」找上自己:
避免在低頭或前傾的情況下使用電子設備,避免過度彎曲頸部;
讓電子設備的螢幕與眼睛的高度平齊,頻繁使用電腦者,建議可購買墊高電腦熒幕的架子,讓熒幕處於「正確的位置」;
使用電子設備時適當放鬆休息,建議每使用一小時後休息至少10分鐘;
休息期間,可以簡單做些頸部和背部的拉伸運動,避免肌肉緊繃;
保持規律運動,每周進行三到四次至少20分鐘的運動,有助於保持頸部和背部健康和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