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也是世界電子產品重要的製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
科普課堂
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
1959年以前,新加坡國民收入的75%來自轉口貿易活動,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
現在,新加坡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發展到如今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從不已開發國家跨入「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成為近年來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和富裕程度最高的國家。
那麼新加坡的經濟到底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經濟概況
新加坡政府從1961年起根據不同時期國內國際情況,制定了各階段的五年發展目標,從而使新加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
各階段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1961-1965)
為了改變過去單一依賴轉口貿易的狀況,並解決殖民統治留下的嚴重失業問題,著手發展進口替代和勞動密集型工業。
>>>>第二階段(1966-1975)
此階段是奠定基礎的十年。
1959年李光耀上台後,在經歷了新馬合併又解體之後,沒有資源的新加坡,採取外向型全面出口戰略,為了進一步使依靠轉口貿易為主的經濟結構向多元化經濟轉變,著力發展製造業,引進電子產品,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
同時期,基礎設施建設展開,機場、港口、道路相繼建成或得到改善,公共住宅開始大規模興建。此階段基本解決了失業問題,同時基本具備吸引外資的條件,外國投資設廠開始增加。

新加坡還實行了自由企業制度,鼓勵發展私人企業,開展自由競爭。
1968年,由政府出資一半的新加坡發展銀行成立。為長期貸款提供財政保障,以直接參股等方式,向新加坡私人企業提供數量可觀的建設資金。
60年代後期,在新工業的鼓勵下,外資大量湧入,掀起了一股投資浪潮。
隨著新加坡開展國際性的金融活動,1968年8月誕生了以花旗銀行為主的金融市場,接著新加坡設立亞洲美元市場,從而有力的推動了新加坡金融業的發展。

>>>>第三階段(1976-1980)
此階段是經濟起飛階段。
大力引進了技術密集型產業,以電子行業為先導,開始大量生產電腦。提倡科研與經濟結合,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
製造業繼續發展,其就業人數由21萬增加到36萬。同時加快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軟、硬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為大規模引進外資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四階段(1981-1985)
著力引進高新技術,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五階段(1986-今)
擴大引進高新技術、鼓勵跨國公司與本地中小企業掛鉤。
為了引進投資、技術和專業管理人員,將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由原來的33%減為10%,同時鼓勵外國人在新加坡辦學校、醫院, 便於他們長期居住。

發展原因
縱觀新加坡經濟崛起,無非融合了三個要素:
時代背景:二戰結束後,大國之間雖有磨擦,但不可否認,大趨勢仍是個和平年代。全球貿易化時代,所以新加坡才能在平衡大國關係中崛起。
地理因素:由於新加坡位於東西交通的主幹線上,因此才有條件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的中轉站,因而帶動全體行業騰飛。
人才因素:新加坡的發展跟李光耀密切相關。
李光耀12歲就接受英式教育,曾在倫敦經濟學院跟劍橋法學系就讀過,而英國的經濟模式一直領先全球的。他熟悉西方政治、經濟事務,所以在擔任新加坡總理時,能在短短二几几年,把新加坡從一個荒涼地區,帶入經濟高度已開發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