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水平最高和教育制度最完善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的基礎教育極具特色,並與時俱進、包容兼蓄,將多元化的文化元素融入基礎教育之中;新加坡教育也非常注重培養人才與塑造優秀的品格,因材施教,嚴格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堅實綜合的基礎素養上發揮個人潛能。
1.小學階段開始實行分流教育
2004年前,新加坡的學生在小學四年級就需要通過分流考試分開教育,其後2008年改革後主要以學生的母語、數學和科學程度選修課程。
至小學六年級末,必須通過參加小學離校考試升學,根據成績分流至不同學校班級。中學畢業後不願繼續升學者就可直接進入就業市場。
可以看出,新加坡的學生從小學五六年級的階段便要開始面對多種分班和升班考試的挑戰。而且每個階段的課程也是有如「金字塔」般遞升。
這歸因於新加坡地緣較小,人力資源有限,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就秉承精英教育的理念,將人力做最有效的培養、發揮和應用,同時也是讓學生根據其本身的基礎和意願,接受最適宜和最具成效的課程設置。

2.實行課程選修,因材施教
新加坡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可以根據本身的母語、數學和科學程度分別選修適合自己的學科課程;中學三年級,學生至少要選修一門其他課程,以適應將來修讀文科、理科、商科或工藝科。
對學生的教育允許課程要求有差異,並給予不同的考試要求和成績考評方式。
另外,也會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實施輔導計劃。針對該輔導計劃,新加坡展開了長期的義務輔導員培訓,甚至有些學校會與家長溝通,成立家長工作會,。讓家長能更正確地在家輔導子女。
3.根據國情,實施多元化語言教育
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國家,其國民構成較為複雜。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採取的是雙語教育的語言教育政策,英語為共同必修語言,並具有官方語言的實際地位,而各民族的學生均需學習母語,作為保留其傳統文化的媒介。
在雙語教育的政策下,基礎教育的教學內容也隨之調整,根據學生民族和本身能力給予分流教育,配置不同的課程及適應的教材。

4.重視儒家倫理道德教育
在世界各國均以西方科技文化及其對應的普世價值作為教育核心理念的背景下,新加坡教育卻格外重視儒家倫理道德教育,並將之貫穿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始終。
新加坡是第一個把儒家倫理編成教材並在學校里正式開設《儒家倫理》課的國家,雖然之後該課程停開,但進行的公民道德教育仍然吸收了大量儒家倫理的精華,提倡將儒家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新加坡人的具體行為準則和社會道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