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和中國教育的一大不同點就在於:它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更大的自由度。據立思辰留學360介紹,在這裡學習的留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切靠自己,循序漸進。
按需學習
按需學習,學生自己明確向己需要學什麼,是新加坡教育的成功之處。這就是孔子所謂的因材施教。不過要改變中國大部分人長年形成的觀念—也就是上了一流大學才是好的,是很難做到的。
新加坡學生的一切活動、學習都要靠自己主動參加,加上學校有著跟歐美學校一樣豐富的課外活動系統,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中國,很多人嘆息高考完了,除了書本知識,他們卻沒有學到任何生存技能,沒有經歷過任何社會經驗的洗禮,單單掌握了滿腹的應試技巧。
新加坡的學生,在課外活動、公益勞動、社會交際等各種活動中,早就有意識地培養起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斷地磨礪自己的意志,使自己在心理和能力上能更好地面對將來社會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中國學生的課外活動,更多的是在大學裡面。而由於經歷過了高考以及之前幾年的苦學,學生們的童心、激情大多已經被消磨光了。大多數課外活動的目的僅僅是社交,只有小部分人能真正地發揮課外活動的作用,培養自己的能力。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課外活動系統從小學就開始有了,初中就非常成熟了,學生的選擇餘地非常大,想像力與各方面能力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比中國大學的課外活動無疑更值得稱讚。
也許中國的教育體系能培養出許多聰明、靈活的人,但是將來跟別人競爭的時候只靠腦子靈活是遠遠不夠的。從小的經歷,教育還是能帶來很大影響。

主動學習
在中國,一個公認的好學校往往有認真負責的好老師,他們不知疲倦地悉心教導學生,在學生的成長路上幾乎扮演著如同父母一般重要的角色。
而新加坡的學生永遠是主動向老師提問,機會要靠自己去抓住。一般授課老師除了自己教的內容外,對學校活動一類的事務了解並不多。一般想要找到有關活動的資料,還要問不少老師,才能最後介紹學生去負責老師那裡。
這跟中國大學的情況相類似,不同的是,新加坡的學生提前6年進入了這種模式。換而言之,他們多了6年獨立學習的機會,有了足夠的時間去適應一切靠自己,而非老師幫學生安排的學習模式。
所以,通常來講新加坡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明確的,也就是知道自己喜歡學什麼,特長是什麼,以後幹什麼。在學習上,他們充分體現了「君子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這句話的要領。
因此,很多人主動選擇理工學院或者學習一些操作性較強的課程,比如車間技工,而不是像中國一樣,全部的應考生都衝著大學擠,進了大學就徹底完事了。
這樣的主動學習才是健康、完善的。而且,在理工學院畢業的學生絕對不會受到歧視或者在找工作的時候有明顯的優勢。因為這裡的理工學院並非針對學業成績一般的學生,很多優秀的學生也主動去理工學院學習。
學院提供的課程會更貼近工作需要,而不像大學那樣更具強調研究性而缺乏實踐性。理工學院也提供了繼續去大學深造的機會,那些希望能繼續學習的學生不會找不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