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教育素質在全球排名第一
背後也是大環境的趨勢
在新加坡,97%的學生都會進行課外補習
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還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大部分家長們都早早地給孩子們安排了各式各樣的學習班、興趣班
基於以往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架構,孩子們從小的競爭意識就非常強。
具體可參考以往文章:從娃娃抓起、世界頂尖的新加坡教育,到底是怎麼樣的?
2018年9月28日,新加坡教育部宣布計劃廢除小二年底考試,以及部分小學和中學的年中考,以此降低對學業成績的過度偏重,減少學校計分測驗與評估考試次數,好讓校方得以騰出更多時間,更全面地栽培學生。
在此政策出台後,很多家長卻認為諸如「PSLE、O Level、A Level」這樣的門檻考試依舊存在的情況下,減壓舉措過後,反而加重了學生課外補課的壓力!
當地媒體的一份調查問卷顯示,有三成的當地居民認為,孩子應從幼小銜接階段參加補習班,近四成的民眾認為小學階段就應該讓孩子去補習。
全民補習普遍現場
新加坡推行「半日制」學習時間方式。
近幾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一個理念,叫做「少教多學」。這個理念是與短的課堂時間相匹配的。老師儘量減少教學時間,減少填鴨式的教學,而期望學生能夠擁有更多自我提高與探索的時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構思,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很難。這可以用來解釋新加坡的教育制度里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補習。

在新加坡,曾經有一個調查數據說,補習率達到了全新加坡的97%。補習和學校的少教多學,在我看來有非常大的關係。老師教學的時間少,教學的內容少,但是考試依然會考難題,學生的自學能力如果不強,或者自覺性不夠,去尋找補習老師的幫助就幾乎成了一種必然。
課後補習機構數量多
新加坡的中小學的培訓教育培訓市場需求非常旺盛,也就是說,很多家庭都有課外補習的需求。
有一項調查顯示,未經新加坡教育部批准註冊的家教中心和補習中心目前有850間,這個面積為7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國家,培訓機構之間處於何等競爭關係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見,新加坡學生的壓力並不比我們小,不過新加坡教育勝在更加優質,所以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想要成績拔尖,自身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新加坡教育、培訓行業還有一個特點,無論是社會培訓機構,還是政府學校,代課教師都必須簽訂保密協議,他們需要承諾不能隨便泄露供職學校的教學、考試、培訓內容。
教育部無意禁止補習
而對於補課的問題,教育部部長曾在公開場合明確表示過,無意禁止補習。

新加坡教育部長
————「即使教育部正在採取重大措施,以減少對於考試成績的強調,但一些事已超出了教育部和學校的掌控,例如有父母在WhatsApp聊天群組中對照筆記,以及將孩子送去補習和增廣課程。」
王乙康部長說沒有打算聽從禁止補習班的呼籲,是因為「認為父母這樣做是出於對孩子的關懷與關心」,社區中的許多善心人士都會免費、或是以低收費幫助弱勢學生應付學業,這是一件好事。
————「家長出於對孩子的關心,才讓他們參加補習,但家長仍有後退的餘地,給予孩子更多空間去探索和玩樂。」
不過部長也談到了一些負面的「補習故事」,當中就包括來自學生的反饋,稱參加補習讓他們倍感壓力,並深感疲憊:
————「最糟糕的是,學生會因此認定學習沒有樂趣,生活也被各種課程所填滿。」
在教育部方面,也尚有空間去審視教育工作者是如何同父母互動接觸的,或許有助於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


新加坡學生的優良表現,並不只歸功於創新的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課後補習。在過去數十年,補習班的數量幾乎翻了兩倍,有超過八百家私人補習班在競爭這塊高利潤的大餅。
實際上在新加坡,學生的家長也並不滿意孩子要上大量的補習班。但環境所迫,你不送孩子去補習班,就意味著孩子可能會落後於他人,家長不願冒這樣的風險。

補習班科目類型眾多,過多的課程也有可能會孩子適得其反,在這點上面需要家長們更多地思考究竟想給孩子們的是什麼!
大人的格局越大包容性越強,面向未來的思考越多,孩子真正「因材施教」的可能性才越大。一味地聽從他人,盲目追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不管在哪個國家,哪所學校。
圖片 / 網絡
內容 / 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