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媒體報道,前往中國進行冠病溯源調查的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專家組將取道新加坡,今天飛往武漢。對此,新加坡外交部表示:
「作為世衛成員國,以及中國和世衛的朋友,新加坡非常樂意儘自己的一分力,為世衛國際外地特派團成員過境提供便利。這支國際團隊由世界衛生大會決議授權展開工作,決議由包括新加坡和中國在內的超過130個國家共同提案。」
新加坡外交部發言人指出,世衛專家組過境時將停留在空側區(airside),不會通關入境。他說:
「我們維持了樟宜機場作為過境樞紐的地位,落實了適當的公共衛生措施,確保機場員工和過境乘客的過境作業有效、安全。我們過去也為包括世衛和其他聯合國機構在內的許多過境工作提供便利。」
世衛組織的病毒溯源工作
據了解,由世界衛生組織牽頭的全球科學家團隊將在中國武漢市逗留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研究冠病的起源,其中包括兩周的檢疫。
團隊此行將主要留在武漢。在武漢一家酒店隔離檢疫服兩周後,該團隊計劃花兩周的時間,訪問來自武漢研究機構、醫院和海鮮市場的人員。

世衛組織專家抵達武漢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它不是在尋找「罪魁禍首」,並願意到「任何地方和所有地方」查明冠病是如何產生的。
率領這個團隊的是世衛組織最重要的動物疾病專家恩布雷克(Peter Ben Embarek),他專門研究動物疾病如何跨越物種壁壘。
病毒源頭的猜測
此前,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出一份來自八個國家的27名科學家的聯署聲明,指各國科學家分析新冠病毒基因組,得到「壓倒性」的結論,認為新冠病毒和其他新興病原體一樣,源於野生動物,強烈譴責新冠病毒非自然起源的陰謀論。
國際《自然》期刊3月刊登了一份美國、澳洲、英國等專家共同撰寫的研究報告,指研究了病毒的特徵和結構,包括其重組受體結合域(RBD)及多合性切位點(polybasic cleavage site),認定病毒「不可能是人工製造」。

新冠肺炎病毒
RBD是病毒勾著宿主細胞的刺蛋白,即是冠狀病毒中呈現王冠形狀的部分。研究人員認為,蛋白能夠如此有效地與人類細胞連結,現有科學難以做到,是其中一個非人為的證據。
病毒的「切位點」則是病毒打開宿主細胞的工具,如果是人工製造的話,病毒分子結構會以其他現存能引發疾病的病毒作為骨幹,但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骨幹與現有病毒都十分不一樣,病毒並沒有使用過人工合成方式的痕跡。
與病毒有關的動物
此前,有科學家比對病毒與幾種動物的少量基因,推斷蛇可能是病毒的宿主。與此同時,也有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突刺蛋白有幾個與愛滋病毒(HIV-1)相似的插入片段,推論了愛滋病與新冠病毒的關連性
不過隨著時間推進,專家們得到病毒更完整的基因排序,能夠作出更全面的比對研究。科學界目前主流認為,病毒與蝙蝠和穿山甲有關。
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團隊最先發現新冠病毒與蝙蝠存在關連,他們在去年2月初刊登在權威《自然》期刊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與雲南蝙蝠病毒株(RaTG13)的基因排序有96%的相似性,相信蝙蝠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不過兩種病毒的突刺S蛋白受體並不一樣,當時未能完全知道病毒的演變過程。
這份研究被廣泛引用,令國際專家們傾向病毒是由動物身上逐步演化到人類身上。

新冠病毒很有可能源於蝙蝠
與此同時,中國華南農業大學宣布,發現穿山甲很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他們發表的研究顯示,團隊利用廣東省森林公安局和海關在2019年3月至12月截獲的25隻馬來亞穿山甲中提取樣本,發現其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的基因相似,特別是其S蛋白受體,「近乎一樣」,推斷穿山甲可能是中間宿主,其冠狀病毒可能與雲南蝙蝠病毒株(RaTG13)重組而有所演化。
另一個由廣西醫科大學丶香港大學等不同單位組成的團隊,則從廣西當局在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截獲的馬來亞穿山甲中提取樣本,發現新冠病毒與這些穿山甲身上的冠狀病毒有類似相似性。研究同樣指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宿主,因此不應該在濕貨市場出售穿山甲,避免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
此外,中國的研究團隊並非只針對穿山甲進行研究,亦有從可能出現在海鮮市場或地下野生動物市場出現的各種動物尋找樣本,但這種穿山甲在研究中最具突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