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物多用的檳榔膏
根據新加坡首任駐紮官威廉·法夸爾(William Farquhar)自然歷史繪圖集的描述,甘蜜(Gambier)是源自印度尼西亞廖內群島的一種野生灌木,樹高約2公尺。新加坡首任駐紮官威廉·法夸爾委任畫匠把馬來半島的動植物品種記錄下來,其中也包括甘蜜。(國家博物館提供)
甘蜜的樹脂和葉片具有止痛及麻痹作用,可用來治療赤痢和腹瀉,也有人用它來醫治牙痛和蛇咬,或配合檳榔一起咀嚼,因此甘蜜也俗稱「檳榔膏」。除了藥用價值,甘蜜的工業用途也相當廣,可製成染料,為船帆和絲綢染色,也可製成皮革鞣劑,讓皮革更柔軟,紋理更明顯。

厝港曾是甘蜜種植園
這張1885年的新加坡地圖顯示,新加坡的河流兩岸開闢了許多甘蜜園,而甘蜜園附近都設有「萬柵」。(國家檔案館提供)當時新加坡島上大部分還是原始森林,為了方便運輸貨物和與外界溝通,早期華人選擇在河流兩岸開闢甘蜜園。
人們把沿河開笆種地稱為「開港」,擁有開笆准證的人則叫「港主」。種植園有兩種命名方式,一種是以港主的姓氏命名,如蔡厝港、林厝港、楊厝港。「厝」 在方言指的是「住房」,這裡的 「厝港」 指的是河流匯集之處建立的村落。另一種則是以店號命名,如盛港、南桃港、和興港。

從農業王國到花園城市
從渺無人煙的森林,發展成碩果纍纍的種植園,新加坡的城市變遷承載著早期先輩的耕耘故事。他們一步一腳印的辛勤墾荒,不只為本地種植業奠下了基礎,更為新加坡和東南亞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新加坡能成為今天的花園城市,絕非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