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徽組成
新加坡國徽的中間是一個紅色盾牌,盾牌上有與國旗上相似的白色新月及五顆五角星。盾牌左右分別為腳踩著金葉、同時站立著的獅子與老虎。盾牌下為寫著國家格言「MajulahSingapura」(「前進吧,新加坡」)的馬來文的藍底金字綬帶。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時,時任總理李光耀組成一個委員會,並委任杜進才副總理帶領設計自治邦邦旗與邦徽。以反映新加坡團結、多元種族的社會為要素,委員會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設計了邦旗與邦徽。
杜進才在1989年接受一次採訪時指出,當他獲委任創造自治邦象徵的時候,「有了邦歌,(他們)還需要設計邦旗和邦徽」。杜進才進一步指出:「邦徽方面,我們又加入了五顆星與新月的元素……還有獅子和老虎。在本地當然比較會看到老虎而非獅子。舊市議會也有隻獅子。這的確與我們的新加坡自治概念融合。」
象徵意義
盾牌上的紅色代表了平等與友誼,白色象徵著純潔與美德。新月表示新加坡是一個新建立的國家,而五顆五角星代表了國家的五大理想:民主、和平、進步、公正、平等。獅子象徵新加坡,老虎象徵馬來西亞,兩者共同象徵著新、馬兩國之間的歷史淵源。
國徽登上

根據金融管理局,自從新加坡於1967年推行「胡姬花」系列紙幣以來,國徽都出現在所有鈔票上。
小文提示
根據《新加坡國徽、國旗及國歌法》,只有政府可以無限制使用國徽。
所有人不得在未獲得通訊及新聞部的明確許可之下,列印、製造、展示或售賣任何包含國徽的物品,或允許這樣的事發生。
人們也不得使用任何可以輕易誤認為國徽的標誌。
有意在文學創作里使用國徽者,也需事先獲得通訊及新聞部准許。不過,政府官員以及政府部門可在建築物外牆和印刷文件上使用國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