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我國過去200多年內 流失37%生物物種

石榴石八色鶇(Pitta granatina coccinea) 最後一次出現在本地是1949年。(圖:Keita Sin)
本地的研究顯示,我國在過去200多年內流失了37%的生物物種,低於早前的預測。
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的一組科學家是收集了200多年的新加坡生物多樣性檔案之後,得出這個結論。這批檔案超過5萬份,涵蓋超過三千個物種。
國大表示,雖然37%的物種流失率相當高,但這是2003年預估的一半。
研究團隊也發現,體積較大的哺乳動物,以及仰賴森林生存的禽鳥、胡姬花和蝴蝶,所面對的絕種風險尤其高。
這項研究的結果不僅對我國,也對東南亞地區有重大意義。研究人員根據新加坡的歷史數據預測,如果現有的森林砍伐趨勢持續,到了2100年,東南亞可能流失18%的生物物種。

半帶泥鰍(Pangio semicincta)在新加坡已絕種。(圖:Tan Heok Hui)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彼得斯龍骨蛇 (Hebius petersii) 標本。這類品種的蛇在新加坡已絕種。(圖:Kelvin L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