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新加坡國際學校在國內家長圈中越來越出名。「新加坡國際學校IB成績榜單」「新加坡國際學校段位」,諸如此類的國際學校民間排名比比皆是。
很多家長在準備送孩子留學新加坡國際學校的時候,直接將目標定為榜單內的一梯隊名校,比如德威、UWC、東陵信託、北倫敦等。


德威、北倫敦國際學校
去年一年,我們收穫了接近200份一梯隊國際學校offer,但梳理復盤所有案例之後,依然要給家長們潑一盆冷水。



(圖示:部分offer)
對於大多數孩子,勸你別申請一梯隊,或者說一步到位一梯隊國際學校是有風險的。
國際學校的正確打開方式
新加坡一梯隊國際學校每年的申請都是學位少、優秀的申請人多,想順利入讀,需要孩子優秀、申請材料給力、有一點點獲取名額的運氣,三者同時發生缺一不可。比如UWC,全球的錄取率在5%左右,跟美國藤校錄取率差不多。

UWC國際學校
對於絕大多數國內想來新加坡讀國際學校的學生,路徑都是先進入第二梯隊國際學校過渡。新加坡整體IB成績高,即使是二梯隊國際學校,實力也不輸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一梯隊學校,每年本科升學都有不少進入世界名校。所以很多學生會選擇在熟悉的環境里一直讀到畢業。

另外一些英文水平和學術成績都非常優秀的孩子,會在二梯隊學校內提升自己,擇機轉學至一梯隊學校,以追求更大機率的好大學,或者更好就讀環境。
如果想直接進入一梯隊國際學校,一般需要:在其他國家或者新加坡有比較長的國際學校的就讀經歷,英文為母語,或者成長於雙語環境。

還有一些家長認為,一梯隊的國際學校,有錢就能進,可以花錢購買名額(購買安置權)。這也是錯誤的。一梯隊的國際學校為了確保畢業生的名校升學率和學生質量,維持學校聲譽,不管什麼途逕入學,都需要達到學校的標準,而且安置權數量並不多。
達到學校的標準是必須條件,宣傳交幾十萬、幾百萬人民幣就能給孩子保offer、保入學的,一定是假的。
為什麼勸退一梯隊國際學校
英語要求高
新加坡一些二梯隊學校為了幫助英文不是母語的孩子融入英文環境,會配有英文輔助課程,一部分知識用中文講授,等孩子完全能勝任用英文輸入和輸出後,再轉入主流班。

但第一梯隊的學校是沒有語言班的,因為第一梯隊學校錄取的孩子普遍英文好,沒有輔助需求,學校也不會配置相關資源。
這意味著英語較差的孩子即使能進入一梯隊學校,也會在學習中遇到比較大困難。一梯隊的學校理念是尋找認同自己學校價值理念的學生,二梯隊學校則願意為孩子提供更多需要的服務。
國內就讀和成長的孩子,哪怕是在雙語學校,普遍狀態也是「英文只用來考試」,與同學、老師的日常交流還是中文。
當然了,對於在國內雙語家庭,或者英語非常好的孩子,或者幼兒園階段和低年級階段入學的孩子,還是可以直接進入一梯隊學校的。
偏好海外國際學校就讀背景
相比於國內的公立學校和雙語學校,新加坡的一梯隊國際學校明顯偏好有海外國際學校就讀經歷的孩子。

國內教育基礎知識紮實不假,但在新加坡國際學校的錄取標準里,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只是考量因素之一,更別說孩子交上來的成績單,都是所有都是優秀的,學校沒法區分和判斷。除非孩子有其他超長之處,不然幾乎沒法被錄取。
申請難度高
這裡是指國際學校的生源多樣性導致的申請難度高。目前新加坡的一梯隊國際學校,生源結構一般比較穩定。但都有個共性——中國學生不是占比最多的國籍。

舉個例子
東陵信託國際學校:
絕大多數學生擁有英國國籍
新加坡美國國際學校:
70%的孩子持有美國護照,如果孩子有美國國籍,那麼進入新加坡美國學校則相對比較容易
中國護照學生是申請一梯隊國際學校里最卷的一個群體之一,申請量大,但是目前又沒有比例大幅度提高的趨勢。
我們的建議
如果孩子確實樣樣優秀,可以報考沖一衝,作為老師我們自然會盡全力幫孩子展現優勢,爭取更好的結果。
但也要做好曲線救國的心理準備,很多孩子都需要先積攢海外就讀經歷、提升英文之後,才能轉學進入名校。
家長須知關鍵點
除此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點是:提早規劃,孩子讀幼兒園或者小學低年級的時候申請入學,進入好學校的難度遠遠低於小學高年級和初中。
這需要家長目標堅定,眼光長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