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食品局預計將在今年上半年設立昆蟲食品監管框架。 (取自聯合早報)
新加坡食品局預計,將在今年上半年設立昆蟲食品監管框架,學者建議從喂養昆蟲的飼料源頭把關安全,推廣此類食品時也應循序漸進,逐步培養公眾的接受度。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一直在推動供人類消費及食用昆蟲商業化養殖,並獲得越趨可觀的商業利益。
《聯合早報》前日報導,新加坡食品局指出,該國政府密切關注此類發展,並收到將昆蟲作為食品進口到當地的建議和查詢。
當局從2022年10月5日至12月4日,首次針對昆蟲及昆蟲製成品監管問題進行公眾諮詢,並正在採納反饋意見,以確定在當地進口、加工和養殖昆蟲作為食品的必要條件。
「由於昆蟲產業剛起步,且昆蟲為新食品,當局有必要在昆蟲被批准為食品前,制定監管措施,以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局指出,當局仍在最後確定實施細節,並計劃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監管框架。
「我們將與食品經營商密切合作,確保他們的昆蟲和昆蟲製品在新加坡銷售之前,能夠滿足監管要求。」
針對為昆蟲食物建立監管框架,南洋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項目主任陳維寧教授說,除了顧忌食品安全考量外,昆蟲食品的監管框架還應從養殖場到餐桌,兼顧上下游,通盤考慮。
他舉例說,對於當地的昆蟲養殖者,應該考慮昆蟲飼料的適當來源,以確保最終的食品不僅安全,且營養豐富。
「一些食品業者會用食物垃圾來喂養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然後再用它來喂養養殖魚類,或用作入口的昆蟲食材。」
他認為,此做法看似有效地減少食物垃圾,但可能讓昆蟲食品相關的安全問題變得複雜,因為昆蟲飼料中的有毒物質會殘留,最終影響消費者的健康。
昆蟲還是新鮮事物
昆蟲食品為亞洲許多國家飲食的一部分,但對新加坡消費者來說,昆蟲還是新鮮事物。
陳維寧也是新加坡未來食品安全中心總監,他說,除了普及與教育外,可以先在現有的食品選擇中逐步引入昆蟲成分,如在麵條中添加昆蟲脂質(insect-based lipids)和蛋白質。
他也提醒,新食品包括昆蟲食品,應該以消費者為中心,食品製造商要想成功推出昆蟲食品,首先要充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