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成立不過70年的小國,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小地方沒什麼歷史可講的,可能只需要幾天就能學完。但實際上,新加坡的中學和初級學院的新加坡歷史課程安排得很有條理,內容也非常豐富。
新加坡的歷史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對本土、地區和全球發展的歷史理解。課程設置將新加坡的歷史與東南亞史和國際史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本地和區域歷史事件時能夠建立不同層次的聯繫。這與新加坡政府旨在培養具有區域和全球視野的學生的教育宗旨完全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歷史教育對東南亞史十分重視。學生在中學一二年級學完新加坡歷史後,從中學三年級開始,他們就開始學習世界史和東南亞區域史。在中學三文理分科後,東南亞史的比例逐步增加,學生需要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並要求他們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而不僅僅是傳授科普知識。
那麼,新加坡的東南亞地區史教學都教授哪些內容呢?這樣的教學安排有什麼優勢呢?讓我們通過我在新加坡中學和初級學院的經歷以及新加坡教育部發布的最新版中學和初級學院歷史教學課綱來一起探討一下新加坡中學和初級學院的東南亞史內容以及教學的特點和優勢。
01 新加坡公立教育
新加坡的公立教育系統採用了分流制度,旨在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將他們分配到適合的學校和課程中。一般分為小學階段的初級教育和中學階段的高級教育。
在小學階段,學生經過六年的基礎教育後,根據他們的學術成績,會被分為不同的流,分別是普通流、快速流和特殊流。學生在小學階段主要接受通用的基礎學科教育,如數學、英語、科學和社會科學。普通流學生會繼續在普通中學接受中等程度的學術訓練,快速流學生則有機會進入世界級學校,接受更高水平的學術挑戰,而特殊流學生則可能進入專門的學校,接受特殊需求的教育。

在中學階段,學生進入中學並根據英語和數學考試成績分為文科和理科。文科學生通常會學習人文學科,如歷史、地理和文學,而理科學生則會學習科學和數學等學科。此外,中學階段還有更具挑戰性的課程,如國際文憑課程(IB)和特殊計劃,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全面發展。
分流制度的目的在於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和潛力。這種制度可以幫助學生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發展,並為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生涯做好準備。然而,這種制度也有一些挑戰和爭議,如可能帶來競爭壓力和社會分化等問題,因此教育機構一直在努力改進分流制度,提供更公正、包容和多元化的教育環境。

02 新加坡中學歷史教學
新加坡中學和初院階段的東南亞地區史課程設置循序漸進,內容豐富,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首先,歷史教學具有系統性。中學歷史教育以中一中二的新加坡歷史為起點,逐步延伸至中三中四的二戰前東南亞,再到初級學院的二戰後的東南亞。這種系統性的學習安排為學生提供了全面學習新加坡與東南亞歷史的機會。
其次,歷史教學注重深度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從中學三年級開始,學生在學習歷史事件時不只是簡單背誦時間線,而是要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討論。這種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入思考能力,使他們能夠全面理解歷史事件的背後原因和影響。

第三,歷史教學與現實緊密聯繫。教育部特彆強調歷史課程與當前實際問題的相關性。他們精心挑選與東南亞地區當前發生的事件直接相關的課題,並定期更新課程內容。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該地區當下發生的事情與歷史的聯繫和演變。
最後,歷史教學與全球大趨勢相連接。新加坡東南亞史教育不只是將東南亞地區當作特例來學習,而是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發展置於全球政治經濟進程中。學生們能夠理解每個歷史事件與世界趨勢的互動關係,從而深入了解東南亞地區在全球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四個特點的詳細論述展示了新加坡歷史教育在理解東南亞地區史方面的獨特方法和深遠影響。通過漸進式的教學體系,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東南亞地區的歷史,並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該地區在全球歷史中的重要性。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度確保了學生能夠逐步掌握這一悠久而複雜的歷史。
新加坡的國民中學歷史教育確實致力於深入和系統性地探索東南亞地區的歷史。通過強調歷史教育的系統性、深度和與現實的關聯性,新加坡的歷史教育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而不僅僅是記住事實。

這種教育方法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和理解東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將這些發展置於全球大趨勢中。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學生獲得全球視野,並為他們在不斷全球化的世界中成為有見識的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的歷史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當前的問題和挑戰。
新加坡的歷史教育還強調與現實的關聯性,將歷史事件與當前的實際問題聯繫起來。這樣的設計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與現實的聯繫和演變。通過這種教育,學生不僅能夠學到歷史知識,還能夠發展出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從而成為具有全球視野和深刻理解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