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lish之母:國人的黏合劑 Singlish不會消失

杜白秋。(圖:董勵萱)
被稱為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之母的幽默作家杜白秋,昨天獲得新加坡婦女組織理事會的表彰,榮登新加坡女性名人堂。她表示,Singlish對新加坡人來說非常重要,是聯繫國人的黏合劑,這門語言會隨著時間流逝而繼續發展,而不會消失。
根據早前報道,還有九名傑出女性也被列入新加坡女性名人堂,包括我國女飛人珊蒂。
無心插柳柳成陰
杜白秋接受《8視界新聞網》採訪時透露,收錄Singlish是一次偶然。當年和朋友相約吃飯,她在提醒對方「霸位」(chope)後臨時起意,以國人使用「chope」一詞為題寫了一篇專欄,沒想到一炮而紅,之後寫的十篇相關文章也都深受歡迎。
她說:「我想這是因為Singlish 能引起共鳴,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但這只是一種口頭語言,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是無形的。
杜白秋陸續收集整理了人們日常使用的單詞,將它們拼寫下來,還用重音和標點符號來表達情緒,發表了第一份Singlish的正式記錄。在出版社的建議下,她發表了五本和Singlish有關的著作。
Singlish會繼續發展
杜白秋認為,Singlish幾十年來慢慢發展,從不被認可到被主流接受,現在已經成了聯繫新加坡人的黏合劑,未來也不會消失。
她說:「越來越多的Singlish單詞被收錄到《牛津英語詞典》,只要英語還在使用,Singlish 就會不斷發展。幾十年來,它已經走得很遠了。隨著新的詞語和短語的出現,它還會繼續發展。」

杜白秋(右一)榮登新加坡女性名人堂。(圖:任佳星)
她的Singlish口頭禪是「Alamak」(我的天吶),這也是她接到新加坡婦女組織理事會電郵時的第一反應。
「當他們發電郵跟我說這個表彰時,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Alamak』,他們怎麼選到我了呢?(但)我感到非常榮幸。我在三、四歲時,和父母從檳城來到新加坡,我們是第一代移民,他們肯定會為我被列入新加坡女性名人堂感到驕傲的。」
杜白秋在媒體印刷業工作了50多年,先後任職於報紙、雜誌、電台、電視等,雖然早已退休,但她筆耕不輟,目前為網絡平台SilverStreak供稿。
她自詡是「新加坡最老的青少年」,能接受新鮮事物,對外界環境保持好奇心。
她說:「我能和9歲到99歲的人們聊天,我喜歡和年輕人保持聯繫,我們可以談論任何話題,他們都覺得我很酷。」
對泰勒絲演唱會呈現Singlish感到高興
在本地掀起旋風的泰勒絲演唱會也引起了她的興趣。特別是男伴舞在之前的四晚先後使用四句Singlish回復泰勒絲說的「我們絕對不會重歸於好了(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的橋段,更讓她忍俊不禁。
她認為,泰勒絲全球不同國家和城市開唱前,團隊都會事先研究使用當地的哪句流行用語接話。她很高興,泰勒絲團隊在新加坡站選擇了「No Lah」「Siao Ah」「Walao Eh」「Amalak」等表示否定和驚訝的Singlish詞句。
她說:「泰勒絲團隊可能會提出建議,然後挑選最容易記住的詞語說出來,他們肯定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但當你說『Alamak』的那一刻,你就與新加坡人建立了聯繫。」
杜白秋也大膽猜測泰勒絲團隊在今明最後兩場演唱會上,會繼續使用其他Singlish或華語詞句,來贏得新加坡歌迷的青睞。「新加坡人會喜歡你的,你是我們的一員。這是相當聰明的營銷,你需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