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胡又名胡琴。
在新加坡,當胡琴遇到中提琴,「中西琴匯」——這場頂尖高手的對話音樂會,會產生什麼火花?

7月26日,中國著名二胡演奏家段皚皚,和著名中提琴演奏家盛利,將帶你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尋找答案。

段皚皚和盛利,圖源:東方娛樂(左)和鳳凰藝術(右)
上海民族樂團的段皚皚是國家一級演員,從小在音樂上天賦異稟,先後師從中國著名少兒器樂教育家劉逸安和著名二胡教育家王永德教授(王永德教授會出席這次「中西琴匯」音樂會)。

中提琴演奏家盛利,則是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中提琴教授兼碩士生導師。出鏡《舌尖上的中國2》、獲得第11屆特蒂斯國際中提琴比賽第一名的女孩沈子鈺,便是師從盛利,

新加坡華樂總會會長鄭朝吉曾說:現今科技發展很快,中西方各領域的交流已經在縮短距離和減少束縛,音樂藝術的碰撞和交融也隨時隨處都在進行。

段皚皚認為,中國民族樂器,在與西洋樂器或交響樂隊合作時更能突顯獨特個性。
其實,同樣是弦樂器的胡琴和中提琴,悠揚動聽,在音區方面也十分相近,但是又各自有獨特的音樂形象:一個柔美婉轉,一個粗獷豪邁。
雖然段皚皚與小提琴、大提琴、薩克斯、管風琴等西方樂器有過十餘年的合作,但與中提琴的合作,以前從未有過。
為此,兩位音樂家作了大量的研討。

在哈爾濱音樂廳舉辦的「中西琴匯」探索講座
二胡和中提琴之外,鋼琴表演碩士姜姍的加入讓東西方樂器的交流變得更為完整。

(上海國際藝術節小試牛刀,「中西對話」大受好評。)
為新加坡今年這場中西琴匯演出,主辦方邀請了上海和德國等東西方作曲家專門為胡琴和中提琴的創新組合形式進行創作。
音樂會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創音樂作品,中亞細亞、喬治亞蒼茫悲涼的旋律,絲綢之路上流傳的西域樂舞,讓整場音樂會猶如一個絢麗的萬花筒,為聽眾展開一幅瑰麗多變的音樂畫卷。
說起來,段皚皚近年來新加坡音樂界和觀眾結下頗深的緣份。
去年3月,她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中新兩國政要及新加坡華樂文化相關人士紛紛出席,一睹其風采。

今年3月20日,段皚皚與新加坡華樂團合作《無極神韻》音樂會。

段皚皚(前排左三)與新加坡華樂團眾人合影
(《無極》一曲,更是代表追求音樂過程中所面對的酸、甜、苦、辣後,達到的「樂」之境。)
各種二胡經典曲目段皚皚演奏起來舉重若輕。在新加坡華樂團揚琴、鋼琴和大提琴演奏家的伴奏下,音樂中仿佛有了生靈。
(段皚皚說:「演奏音樂不僅要有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的流露。通過音樂和觀眾說話,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東西方樂器的演奏者,不能拘泥於固有的經驗和技術,只有相互學習借鑑,才能產生既新鮮又自然的藝術效果。
(一曲《江河水》情深意長,讓不少觀眾落淚)
算上這次的「中西琴匯」,段皚皚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3次造訪新加坡,足見新加坡觀眾對於頂尖華樂的欣賞水平和歡迎程度。
對段皚皚而言,新加坡有她熟知和景仰的華樂專家,有一流的華樂團和眾多的華樂學習者,有著華樂事業開花結果的「好土壤」。
在新加坡,每場國際級別的演出盛事,後面都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
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肖江華作為主辦方寄望:在中心的這場演出「促進中新兩國人文交流,為中新友誼錦上添花。」
這場演出,是新加坡2019華樂節14場音樂會之一,也是開篇之作。主辦方新加坡華樂總會會長鄭朝吉對此寄予厚望,期待三位音樂家「為新加坡觀眾帶來更美妙、更不同的音樂」。

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紮根南洋,積極展開跨界合作,大力支持文化交流。上次新加坡眼報道的京劇薈萃專場音樂會,就是中國銀行和新加坡華樂團為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周年、慶祝中國建國70周年而舉辦。
在新加坡觀看這場在業界一流國際水平,可點擊閱讀原文Read More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