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個有潛力申遺的項目為歌台、妝藝大遊行、農曆新年撈魚生、馬來傳統歌謠、胡姬花培植、娘惹珠繡與刺繡、大寶森節,以及本地華巫印各族群的生育禮俗、糕點的製作和共享習俗,以及傳統醫療法。
國家文物局就第二次申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初步諮詢後,選出首10個入圍候選名單的可申遺項目。
這10個有潛力申遺的項目為歌台、妝藝大遊行、農曆新年撈魚生、馬來傳統歌謠(Dikir Barat)、胡姬花培植、娘惹珠繡與刺繡、大寶森節,以及本地華巫印各族群的生育禮俗、糕點(Kueh)的製作和共享習俗,以及傳統醫療法。
文物局年中將啟動一項調查,更廣泛地諮詢公眾對這10個有潛力申遺項目的看法,同時探討其他可申遺的項目。
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劉燕玲前天(3月10日)在國會辯論文社青部開支預算時,宣布上述消息。
我國小販文化在2020年底申遺成功,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政府去年3月宣布就再次申遺的項目展開諮詢活動。文物局去年6月至今年1月舉辦了一系列討論會,向約170名公眾徵集意見。
提供反饋的公眾包括學者、文史工作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以及青年群體。最多人支持的10個有潛力申遺的項目反映了公眾的共識,即申遺的項目必須能彰顯我國的多元文化特色,同時能引起新加坡人共鳴。
文物局發言人說,該局下來也會諮詢社區及政府部門代表,同時會評估所建議的項目是否適合申遺,以及是否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評估標準。
文物局也會研究其他國家申遺成功的例子,以及各國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做的努力,以進一步加強我國的申遺工作。一旦敲定申遺項目,文物局將著手準備申遺文件。文件最遲必須在每年3月31日提呈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結果會在隔年年底公布。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政策與社區)陳子宇受詢時說,當局希望下來的公共諮詢活動能進一步提高人們對我國多元文化的認識,並促進新一輪有關維護各社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話。
「就如我國的小販文化成功申遺,我們希望第二次申遺能激發新加坡人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豪感,同時也能讓我們從另一角度向世界介紹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兒童博物館12月開放
另一方面,劉燕玲昨天在國會發言時也報告了本地博物館翻新的進展。
本地首個兒童博物館今年12月開放。兒童博物館的前身為新加坡集郵館,為期三年的翻新工程在年底完成後,它將通過生動的展品讓兒童認識本地歷史及了解多元生態環境等。自2019年暫時關閉的土生文化館也將在明年重新開放,到時將更著重介紹東南亞土生群體傳統文化及藝術。
此外,文物局下個月將推出有關建國先賢紀念園的流動展覽,除了介紹紀念園的建築設計,也會向公眾徵集可反映他們與建國元勛有過接觸,以及可紀念國家重要政策或建國里程碑的故事或文物。文物局將把其中一些文物和故事作為展品,在建國先賢紀念園於2027年開幕時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