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的生活面貌隨冠病疫情改變,城市規劃也得靈活應變。新加坡將在下個月開始就長期規劃檢討徵集公眾意見,了解新加坡人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想法與期望。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昨早(6月21日)在2021年世界城市峰會首場專題研討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闡述靈活調整城市規劃的重要。
他指出,即便土地稀缺,新加坡仍須能在緊急時刻迅速轉換用途的土地,例如一些前校舍和會展中心早前曾在極短時間內,改成隔離與社區護理設施。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說,新加坡將在下個月開始就長期規劃檢討徵集公眾意見,了解新加坡人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想法與期望。(世界城市峰會提供)
眼下疫情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與休閒方式,長遠而言,新加坡須檢討土地用途與城市規劃方針,並作出相應調整。「比方說,在更多人採用遠程辦公安排的同時,我們需要多少辦公室空間,辦公場所和住家該如何設計,這都是有必要重新審視的一些課題。」
為確保土地用途及基礎設施發展符合時宜,新加坡每隔10年會檢討長期規劃,上一次展開大型檢討是在2011年。新一輪的長期規劃檢討將為新加坡未來50年及以後的發展提供指引。
在這場著眼於「攜手社區打造堅韌城市」的國際研討會上,李智陞分享了新加坡自冠病疫情以來面對的挑戰及應對方案,並從中總結出上述有關城市規劃,以及提倡社會互信與政民合作等方面的看法。 他說,有效的抗疫方案需要人們作出一些犧牲,大家只有在相信這麼做是為了大眾利益,才會願意接受,否則各人自掃門前雪,危機就能輕易分化社會。「為了讓人們保持團結,我們得提供定期而透明的溝通,依據科學與事實證據做出明確決策,並遏止假消息擴散。」
他形容新加坡抗疫至今,政府的角色在於協調各方努力,社群則是把人們凝聚起來的「粘膠」。
李智陞也談及城市保持宜居和互通的重要。他指出,疫情促使人們遠離擁擠的室內和市區,轉而到公園和綠地放鬆身心,能享有宜居環境變成至關重要。「城市的連通性也很重要,這不止是一般的實體或交通連通性,也是數碼連通性,因為面對面的接觸減少了。」
英蘭妮:須確保可持續與公平性
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及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英蘭妮在峰會的另一場研討會上發言時,則強調城市對基礎設施作出長遠投資的必要性。
英蘭妮指出,在全球復甦之際,長期基礎設施發展須是一大首要考量。「發展中國家在冠病前已尤其面對嚴重的基礎設施缺口,許多已發展城市也須提升現有基礎設施,以維持經濟活力。」
她說,這個全球缺口無法單靠政府填補,私人領域也應參與其中,例如政府和私人投資者可合作分擔基礎設施發展的風險與成本。
面對氣候變化及疫情,確保可持續及公平發展也更為重要。英蘭妮說:「城市所需的基礎設施不止得強力應對氣候變化和大流行病,也得透過減少不平等來加強社會韌性,因為正如我們所見,這些干擾和衝擊一旦發生,我們當中最弱勢的一群首當其衝。」
記者:黃貝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