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至2日,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IIE)與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LKYSPP)共同合作,舉行了首屆「Next STEP 國際會議」(主要是解決經濟方面的問題)。
該會議旨在提供一個平台,讓各國領導一同探討如何應對人類目前面臨的挑戰,例如不穩定的經濟、動盪的國際形勢、以及各國相互排斥的局面等,這些問題在新冠疫情期間表現得愈加明顯。
該會議主要討論了以下三個議題:
全球供應鏈的問題
此議題由LKYSPP院長、李嘉誠經濟學教授柯成興(Danny Quah)主持,出席第一場會議的知名人士包括:
印尼前財政部長穆罕默德·查提卜·巴斯里(Muhamad Chatib Basri);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雷金納德·瓊斯高級研究員Chad P. Bown;
淡馬錫投資組合策略與風險部負責人Michael Buchanan;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局長傅美晶(Jacqueline Poh)以及聯發科技股份公司總裁Tsai Ming-Kai。
由於各地的封鎖政策和旅行限制,供應鏈成為了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Buchanan先生指出,中國和美國的港口仍有很多積壓貨物。他表示:「這些貨物積壓在港口,供應商無法將貨物送達至客戶手中,滿足他們的需求,又進一步導致了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
商品的短缺意味著各國需要通過自力更生來生產產品,滿足國民的需求。
但Basri先生指出:這可能會導致國家主義的盛行,出現「閉關鎖國」的現象,一些國家還會將本國的利益置於其他國家之上。他說:「從疫苗分配的事情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大多數國家都將自己排在「疫苗民族主義」的優先位置上。」如今,大多數國家都在努力降低對他國的依賴,增加本國的生產總值。
傅美晶女士認為,在一個國家完成所有的生產環節幾乎是不可能的。她說:「例如,在製造半導體晶片時,我們通常需要在英國獲得智慧財產權,在美國完成設計,使用日本的化學品在台灣進行製造,最後利用荷蘭的設備在中國完成組裝。」如果我們要在一個國家裡完成以上所有步驟,前期的投資費用就高達1萬億美元,而且產品價格還會上漲。最後,專家組一致認為,為了所有人的利益,我們必須支持全球化發展,展開全球合作。

美國商務部部長Gina Raimondo女士也強調在供應鏈上合作的重要性,她表示,拜登總統也因此針對印度-太平洋地區制定了的經濟框架。Raimondo女士表示:「就新加坡而言,我們已承諾就供應鏈問題展開高層對話。」然而,新加坡高級部長尚達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先生卻認為,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國應該採取相同的措施,統一選擇美國或中國的供應鏈。尚達曼先生表示:「如果不達成一致意見,無論是超級經濟體還是發展中國家,情況都會變得更糟。」
他認為,更好的做法是建立一個開放、互聯的世界,各國在公共產品、服務和數據的供應鏈上擁有共同的目標、標準和規範,這也是當今數字跨國經濟中最重要的一點。
數字經濟是把雙刃劍
新冠疫情的爆發促使人們越來越期望進行數字轉型。為了遏制病毒的傳播,政府頒發了「居家令」,人們也越來越依賴智慧型手機和數字服務,這創建了具有數字支付能力的數字生態系統。
在第二場會議中,專家組討論了目前全球數字經濟面臨的優勢、問題和挑戰。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Chong-En Bai)教授表示:「在中國,86%的人都在使用數字支付,這可以讓有關機構獲取消費者的消費記錄,並據此為每位申請者設定適當的信用額度,這在疫情期間幫助很大,但是,我們也要警惕這些收集起來的數據可能會被人用於不良目的,如不實信息。」
普林斯頓大學桑福德教授、PIIE非常駐高級研究員Markus K. Brunnermeier教授對數字經濟也提出了類似的「兩點論」觀點。他認為:「正是因為這些數字平台,中小企業才能在疫情期間繼續運營,因此平台內部(電子商務網站)以及其他平台的競爭將持續存在;監管數字平台固然重要,但也不能過於死板,否則將會扼殺企業的創新。」

谷歌政府事務和公共政策副總裁Karan Bhatia先生表示,如果不使用數字工具,三分之一的中小企業都無法在疫情中生存下來,谷歌的搜索廣告及其算法就是其中一例。他說:「大多數中小企業都不會考慮搬出本地,更不用說邁向國際了。」
儘管數位技術有其優點和缺點,但與會者一致認為,隱私和安全仍是重中之重。歐洲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準和框架,但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權威性和適用範圍有限。因此該會議專家提到,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制定的框架可能會奏效,但實際上要實現這一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合作的重要性
在解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中,新冠疫情凸顯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國際合作往往需要由世界超大經濟體(即美國或中國)倡導才能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一點很重要。為了獲得利益,不受核武器威脅,其他地位較低的國家也會同意加入進來。
然而,正如英國《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所言,這種規則可能不再適用。他說:「由於特朗普無視國際合作,退出《巴黎協定》和世衛組織,美國的領導地位受到質疑,而中國主導世界的地位卻得到了鞏固。」
沃爾夫先生建議我們應該先捨棄「全球應該一直保持和諧與和平」的觀念,畢竟每個國家都需要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各國政府應該制定願意一起努力實現的共同目標,如氣候變化。沃爾夫先生說:「這將影響我們所有人,為了共同利益而努力對我們來說是最有益的。這一點在新冠疫苗上也同樣適用,如果各國都能獲得疫苗,疫情遲早都會結束。」

雖然新冠疫情確實擾亂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暴露出全球體系存在的缺陷,但正如會議發言者所建議的那樣,各國政府和相關機構需要團結合作,用有意義的方式正面解決問題,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但如果我們能做到,各國將獲取更豐富的經驗,即便未來碰到新的疫情或危機,全球也會攜手共進,共度難關。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1年12月21日,星期二
作者:Global-is-Asian 智庫供稿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