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15日於美國首都華盛頓閉幕的美國—東協特別峰會,決定在11月於柬埔寨舉行的東協峰會上,確立將雙方的戰略夥伴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這反映了雙方關係的進一步深化。在美中博弈日趨升級的戰略大背景下,美國尋求加強同東協的關係來與中國競爭,無形中給予東協更多的外交迴旋空間,也證明東協儘管被批評為「清談館」,卻能夠以自身特有的辦法,維繫在地緣政治競賽里的中心地位。
被李顯龍總理形容為「強勁有力」的峰會聯合聲明,強調雙方的合作對東協、美國,以至國際社會都不可或缺。美國在聲明中也嘗試把自己針對中國影響力的印太戰略,同《東協的印太展望》正面掛鉤,突出雙方致力於推進開放、包容、以規則為基礎的區域架構的根本原則,且重申了以東協為核心的立場。一旦在11月的東協峰會上通過,美國將是澳大利亞與中國之後,東協的第三個全面戰略夥伴。

(法新社)
各種跡象表明,美國視中國為最大戰略競爭對手,且不遺餘力地在本區域努力對沖中國的外交影響。此前,美中博弈一直讓外界認為東協繞不開不得不「選邊站」的困境。東協一方面須要跟中國維持日益緊密的經貿聯繫,另一方面也珍惜美國對區域和平穩定所發揮的作用。然而,被西方批評為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東協,還是堅持獨立外交,拒絕倒向任何一方。華盛頓特別峰會的成果,顯示了這一堅持的正確。
由於東協的堅持,美國改變了先前偏重軍事安全合作的態度,開始在其他東協更關心的領域,如海事安全、經貿、能源、抗疫、環保等尋求合作。這不但符合雙方的利益,也能夠避免中國的誤判。從東協的角度而言,美國選擇在非軍事領域強化跟東協的關係,雖然也契合美國對華外交的戰略意圖,但中國的反制,只能是在相關非軍事領域上加碼,深化同東協的關係。這種良性互動,讓東協把原先的「選邊站」壓力轉化為左右逢源。
作為一個相對鬆散的區域組織,東協一向尊重各成員國的獨立自主,各國保有自身獨立甚至不同的外交政策。這一特性固然被不少評論者視為弱點,但上善若水,在特定的條件下,這種靈活性反而能使東協各國跨越各自語言、文化、宗教、地理條件上的明顯差異,維持作為一個集體的存在,讓柔弱鬆散變成一種優勢,就如華盛頓特別峰會所展現的那樣。當然,最根本的前提是東協必須保持一定程度的共識與團結;個別成員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也必須取得相當的成績,才能聚合足夠的實力來贏得國際社會和大國的重視。
這或許也是為何李顯龍總理就美國所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在表達了支持態度的同時,也希望美國能邀請東協個別國家參與。從整體而言,框架還是符合東協在經貿方面的需要。但框架的細節仍未公布,主要精神在於為特定經貿領域制定高標準與規則,而非立竿見影的市場開放,所以未必適合經濟發展程度不一的全體東協成員。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個別東協成員支持框架,再次體現了東協鬆散本質所提供的靈活性。
美國總統拜登在峰會上宣布撥款1億5000萬美元(約2億948萬新元),在東協國家推行多項計劃,涵蓋培訓、綠色能源、海事安全和醫藥衛生領域,並委派親信出任懸空多年的駐東協大使,反映重視程度。東協的活力,讓東南亞在大國博弈加劇的情況下,能繼續保持和平穩定。這也反過來激勵大國加強跟東協的關係,以維持自身的影響力,進而鞏固東協的中心地位。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讓東協能在詭譎多變的地緣政治里繼續茁壯發展。
文: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