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網飛)上周宣布在美國、英國和法國市場,調高每月的訂閱費用。其中基本配套和高級配套的月費將分別增加2.75新元及4新元。
目前尚不知新加坡的Netflix訂戶會否受這項新宣布影響。
另一邊廂,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今年7月也宣布,從9月起新加坡用戶所有訂閱配套每月收費調高0.99新元至兩新元之間。
訂閱這些服務的用戶,基本上會有兩種反應:要麼嫌太貴覺得不值得,索性取消訂閱;要麼不把它當一回事(甚至根本沒留意價格變動的新聞),樂意繼續當會員。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簽訂了許多類似的服務配套。
問題是,每月繳付的費用是否真的物超所值,還是其實早已形成某種開支浪費?
從小到大、全身上下都可能被配套「綁住」

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在全球擁有龐大的顧客群。(海峽時報)
在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前,紅螞蟻先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除了開篇提到以娛樂為主的服務,最常會被要求籤下的配套,一般都和我們從頭到腳的部位有密切關聯。
最普遍的就是簽訂健身房配套。
新加坡幾乎每一區都找得到健身房,多數業者的行銷模式是:讓顧客簽訂為會員,每個月繳一筆費用,就能無限次上門使用健身器材。
儘管紅螞蟻無法統計出健身房數量、以及有多少新加坡人屬於某健身房的會員,但從已知的一些數據可以看出,去健身房「報到」的新加坡人有上升的趨勢,尤其在疫情趨穩後更為顯著。
市場研究公司Statista的數據顯示,2022年到訪本地健身房的人次高達305萬。這不只比疫情前(2019年)的290萬人次高,還是疫情期間(2020年及2021年)的196萬至197萬人次的兩倍。
另一個蟻粉或許會有共鳴的,就是美容或美甲配套。
有趣的是,這未必只是女性的專利,商家已逐漸吸引到越來越多男顧客上門。
都說是「從頭到腳」,理髮、護髮、全身不同部位的按摩等,都是消費者能簽訂配套的各種服務類型。

到髮廊簽個配套預付費用,比起單次付費更划算?(海峽時報)
家中有孩子的小夥伴對這個議題也十分有感觸,因為一旦有了孩子,就會為孩子簽訂不少配套。
現在的小朋友去室內遊樂園玩耍,費用也以配套的形式計算。例如,孩子去N次就支付某個較優惠的價格。
就連年齡小至幾個月大的嬰兒,父母想讓他們到室內游泳池上課以免他們不諳水性,商家也看準了父母「簽下配套更省錢」的心理來收費。
可想而知,生活中能以配套「綁定」付費的服務多不勝數,在這裡就不一一羅列。
「貪便宜」心理在作祟
消費者之所以會簽配套,最主要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如果長遠來說會經常到某處消費(比如一個月定期理髮一次、或每周三天到健身房報到),比起單次付費,買配套肯定更划算。
簽配套之所以深具吸引力,商家也「功不可沒」。他們往往會發揮三寸不爛之舌,一步步遊說顧客買配套,有時還會搞促銷送出各種贈品,讓顧客覺得物超所值,省下很多錢。
不過,也有一種可能性是,顧客自主想簽訂配套,最好的例子就是健身配套。既然都已經下定決心要消費,自然是選擇「長期來說比較省錢」的配套啦。
每年年初,一般都是健身房業者生意最興隆的時期。因為總有不少下定決心立下目標,想在新的一年成功「甩肉」的顧客,義無反顧地付費成為健身房會員。
真的比較划算,還是不知不覺「漏財」?

在一些消費者心中,簽配套成了他們在理財上做的最錯誤的決定。圖為店員為顧客提供美甲服務。(聯合早報)
簽下形形色色的配套到底劃不划算,最直接的答案就是用戶有沒有善用這些配套。
假設簽訂10次服務,到最後全都完成了,那恭喜你,你確實省錢了。但如果最終只去那麼一兩回,那還不如只付那一兩次的「原價」總體來說更為省錢。
日前,新加坡的網絡論壇Reddit就出現了一個討論題目:
你做過最錯誤的理財決定或浪費金錢的案例有哪些?
對此,其中一位網民的回覆是:明知道我去都不會去,還是申請成為健身房會員。
底下有網民回復「深有同感啊」,還確切地透露近幾年他沒善用的健身房會員配套,令他損失約2500新元,是他做過的最糟的財務決策。
也有網民列出10多個例子,其中一項便是:為你永遠無法充分使用的訂閱服務付費,如Netflix、Spotfiy和健身會員。
簽配套成為這些用戶「心中永遠的痛」,但不單是因沒好好使用而構成浪費,有時商家或店員太具說服力,也會間接讓消費者不知如何是好。
明明已不斷提醒自己別再簽訂新配套,但到了店裡還是不懂得如何拒絕,只好「乖乖就範」,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繼續簽下去。最後為了避免尷尬,擔心店家又「出招」,待配套僅剩一兩次時乾脆不再光顧該店家,但這也等同於白白「送錢」出去。
去店家A簽個配套、去店家B又簽一個,或是為了享受和消遣而訂閱不同串流平台服務,結果最後自己具體簽了什麼,也許已多到數不清。

戴著耳機聽音樂或追劇,可能都是需要訂閱串流平台才能享受到的服務。(海峽時報)
《金融時報》近期在一篇專題報道中,引述了西方几位經濟學家的研究報告。
該報告分析了信用卡和轉帳卡的數據,旨在了解當用戶用來繳費10種較受歡迎服務的卡需要更換時,這些服務的訂閱情況會否出現變化。
結果發現,許多人被提醒要更換信用卡或轉帳卡時,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曾訂閱某項服務,但已停滯許久沒再使用,每個月都在扣錢,於是藉此機會趕緊取消訂閱。
據統計,相比其他月份,需要更換信用卡或轉帳卡的幾個月份的取消率上升,介於2%至8%。
讀到這裡,蟻粉是不是已經在開始想,有哪些現有的服務配套,是可以不必繼續繳費的?
為了寵一寵自己(做做美容修甲)、減輕壓力(登錄平台追劇)或為健康著想(定期上健身房),「簽長約」也無妨,搞不好還更能激勵和鞭策自己動起來。
怕就怕只是為了想追求某種生活方式,或和身邊的家人朋友一樣也訂閱某種服務,來滿足一種莫名的「訂閱滿足感」(subscriptification)。
這種「溫水煮青蛙」的不痛不癢感,才會麻痹消費者,導致他們真正的「漏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