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新加坡的小市民還在議論「百萬轉售組屋」是否已成為常態,另一種房地產正悄悄地吸引著海外富商和投資者的目光:
英國殖民時期興建的老店屋。
這些整齊排列在街道兩側的店屋,是新加坡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見證,不少還塗上鮮艷的顏色,格外吸睛。
根據多家房地產諮詢公司網站上的資料,新加坡一棟店屋的平均售價介於1500萬至2000萬新元。
2021年,牛車水一帶的客納街(Club Street)44號和46號店屋以2550萬新元售出。
《金融時報》最近爆出,原來當年的買家就是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投資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創辦人戴利奧(Ray Dalio)!

客納街44號和46號。(Google Maps截圖)
今年1月,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創始人馬雲的妻子張瑛,也以4500萬新元買下中央商業區達士敦路(Duxton Road)70號至72號的三棟毗鄰店屋。
這些店屋樓高三層,還附有閣樓空間。市場人士向《商業時報》透露,馬雲夫婦打算把店屋用作招待朋友和同事的私人會所。

達士敦路70號至72號。(Google Maps截圖)
去年8月揭發、轟動新加坡和全球的30億新元洗錢案,也有五棟店屋與「福建幫」的數名被告有關聯;其中四棟位於廈門街(Amoy Street)55號至58號,剩餘一棟坐落在直落亞逸街(Telok Ayer Street)182號。
這五棟店屋都屬999年地契,估計總市值約4500萬新元。
由於被告尚未償還銀行貸款,警方已允許銀行出售這些店屋,以收回貸款。

廈門街55號至58號。(聯合早報)

直落亞逸街182號。(聯合早報)物以稀為貴
這些店屋明明價格不菲,究竟有什麼魅力讓各國富商,甚至是洗錢罪犯都為之傾倒?
簡單來說,就是「物以稀為貴」。
市區重建局的數據顯示,新加坡的店屋為數不多,約有6500棟,未來也不會增建。
每棟店屋樓高兩到三層,每層樓的面積介於1000到1500平方英尺不等。
店屋也分不同檔次。坐落在第一郵區(萊佛士坊和牛車水一帶)以及第二郵區(丹戎巴葛一帶)的古蹟店屋,算是核心中央區的高檔店屋。
這些受保留店屋多數劃為商業用途,也就是說,海外買家不必繳付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就可購買,買下後還能自由轉賣,賺個盆滿缽滿。
之前就有新聞報道,一名買家用550萬新元買下亞拉街(Arab Street)一棟店屋,14個月後以1000萬元轉手,賺了450萬元。

在亞拉街的老店屋可以找到便利商店、快餐店和咖啡館。(海峽時報)
面對全球經濟衰退和高通脹風險,許多投資者視店屋為資產增值的工具。
即使在冠病疫情期間也能「保值」,又具文化遺產價值,難怪老店屋會受到高凈值人士的青睞,紛紛在此設立家族辦公室。
一些「家辦」甚至會在店屋底層開一家高級餐館,與廚師或合作夥伴一起經營,樓上則用作辦公空間。
但如前所述,一些業主購買店屋是為了持守中期到長期,他們只有在對價格滿意時才肯出售,因此市場上的店屋供應只會越來越少。
數據顯示,約1200棟中央商業區店屋中,有超過一半已經至少25年沒在市場上求售。

美國時尚品牌Coach在去年進駐牛車水恭錫街的這棟三層樓店屋。(Coach臉書)

店屋內部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放幾十個名牌包剛剛好。(Coach臉書)店屋交易額一年可達19億新元
根據房地產諮詢公司合登集團(Huttons)上個月發布的店屋市場報告:
今年第一季,新加坡共售出21棟店屋,總交易額達1億零803萬新元。
但這比起2021年創下的全年交易額最高紀錄19億新元,可差得遠了。
報告指出,30億元洗錢案的調查,導致店屋市場在去年第四季急劇放緩,但隨著洗錢案告一段落,市場信心已逐漸恢復。
星展銀行獲准將涉及洗錢案的店屋推出市場求售,共吸引到30個買家提交報價,使店屋市場再度活躍起來。
世邦魏理仕(CBRE)資本市場高級董事利偉強接受《商業時報》訪問時指出,這些店屋多數位於黃金地段,屬999年或永久地契,不論對個人或投資機構都極具吸引力。

原來店屋的冷氣機是這樣安裝的!(海峽時報)
另外,張瑛一口氣買下達士敦路的三棟店屋,也給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
合登集團高級研究主管李思德透露,達士敦區的店屋尺價通常不會超過4000新元,但張瑛卻以4200元至4600元的尺價買下,價格算偏高。
「新加坡已經許久沒有如此大手筆的店屋交易,這讓市場對店屋投資重新燃起興趣。」
李思德預計,未來幾個季度,店屋市場將吸引更多投資,並繼續支撐店屋價格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