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加坡持續強化稅務合規與反詐執法力度,通過嚴懲違法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今天,我們將以兩起典型案例為切入點,剖析新加坡在稅務監管與反詐機制上的治理邏輯,揭示其「零容忍」態度背後的法治深意。

一、案件回溯:高額代價警示違法成本
1、 「99對1」房產交易造假案:母子雙陷囹圄
2025年,一對母子因在房產交易中向稅務局提供虛假信息被判監禁兩周。
案件核心在於雙方通過「99對1」的產權比例分配(即一方持有99%、另一方1%),刻意壓低房產估值以逃避印花稅。
新加坡稅務局(IRAS)調查發現,實際交易金額遠高於申報價格,母子二人合謀偽造文件的行為構成稅務欺詐。法庭判決強調,此類行為不僅損害稅收公平,更破壞市場誠信,故需以監禁刑強化震懾。

圖/來源於聯合早報
2、集團董事串謀騙津貼案:重罰企業失信
同年另一起案件中,一名企業董事聯合多家公司虛構交易,騙取標新局(SPRING Singapore)8.5萬新元津貼,最終被判監22個月。
調查顯示,該董事通過偽造合同、虛報項目支出等手段套取資助,其行為直接觸犯法律。
法官指出,濫用公共資金的行為侵蝕社會信任,必須從嚴懲處以儆效尤。

圖/來源於聯合早報

二、法律框架:嚴規密網築牢防線
新加坡針對稅務與詐騙行為的法律體系以「嚴立法、強執行」為特點:
1、稅務合規:精準打擊逃漏稅
新加坡規定,房產交易需按市場價或成交價較高者計稅,隱瞞交易實情者可面臨最高逃稅額4倍的罰款及監禁。
新加坡要求企業及個人如實申報收入,虛假申報者可被處以罰金、監禁或兩者兼施。
2、反詐治理:全方位遏制欺詐
新加坡將詐騙列為重罪,最高可判10年監禁並處罰金。
新加坡反炸措施覆蓋數字化欺詐場景,確保新型犯罪無所遁形。
此外,新加坡推行「協同監管」模式,稅務局、警方、企發局等多部門數據互通,通過人工智慧篩查異常交易,實現「事前預警—事中攔截—事後追溯」的全鏈條管控。

圖/來源於聯合早報

三、社會效應:法治如何重塑商業生態
1、提升企業合規意識
嚴苛的違法成本迫使企業將合規置於戰略高度。據2024年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調查,85%的企業已增設內部審計崗位,較五年前增長40%。
2、鞏固國際金融中心信譽
透明、公正的法治環境持續吸引外資。202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新加坡蟬聯亞太區榜首,其反洗錢與反欺詐評級達AAA級。
3、增強公眾對制度的信任
兩起案件的公開審理彰顯司法公正,民調顯示認為此舉有效遏制了「鑽空子」心態蔓延。

圖/來源於聯合早報

四、專業人士:合規不是成本,而是競爭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敏指出:「法治的威懾力在於讓違法者意識到『得不償失』。企業若將資源投入合規建設,反而能在ESG(環境、社會與治理)評級中獲得長期優勢。」
稅務律師黃文勝補充道:「新加坡執法機構擅長『穿透式審查』,即使交易結構複雜,亦能溯源至實際受益人,企業切勿心存僥倖。」

圖/來源於聯合早報

五、風險防範:企業與個人如何避坑
1、企業端:建立合規防火牆
定期審查財務流程,確保申報數據可追溯;
利用政府提供的「合規診斷工具」(如IRAS的稅務健康檢查系統);
對員工開展反欺詐培訓,設立匿名舉報渠道。

圖/來源於聯合早報
2、個人端:警惕「灰色操作」誘惑
拒絕參與虛假交易,如房產「陰陽合同」、虛報收入等;
審慎選擇商業夥伴,通過ACRA網站核驗企業資質;
發現可疑行為可向警方反詐熱線或貪污調查局舉報。
兩起案件雖涉案金額差異顯著,但共同傳遞出清晰信號:
在新加坡,任何試圖挑戰法律底線的行為都將付出沉重代價。政府通過「剛性執法」與「柔性服務」。
如,如稅務補助計劃、中小企業合規指南等,並行的策略,既築牢防線,又助力合規轉型。
對於企業與公眾而言,唯有將誠信內化為行動準則,方能在法治框架下行穩致遠。
註:參考資料來源於新加坡IRAS,ACRA,SPF,聯合早報等,綜合整理,侵刪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