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腫瘤、慢性病大幅攀升,緩和醫學服務在國內的關注度正在提升。以加強緩和醫學服務水平的相關項目也在增多。
在雲南,新加坡與中國醫療人員正在展開緊密合作,在緩和醫學服務領域開啟了一個為期三年的跨境醫療培訓項目。1月7日,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昆明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支持下,新加坡國際基金會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新昆華醫院(以下簡稱「雲南新昆華醫院」)、雲南省健康與發展研究會、新加坡陳篤生醫院共同簽署了為期三年的培訓項目合作備忘錄,旨在提升雲南省緩和醫學服務。

據介紹,在接下來的三年里,新加坡陳篤生醫院的醫療專家志願者團隊將通過系統的培訓課程,對來自雲南省及省外的相關專業醫療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培訓課程將重點關注緩和治療的核心議題,包括疼痛管理,症狀管理和心理社會治療。首批將培訓50名醫師,到2021年底,預計該培訓項目將使約36000名腫瘤晚期及慢性疾病患者和醫護人員受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是對中晚期疾病階段的處理原則,當患者及家屬面臨對生命有威脅的疾病時,通過對疼痛以及其他軀體症狀、心理、社會、精神等問題早期發現、準確評估和治療達到預防和減輕痛苦,並改善患者和家屬的生命質量。緩和醫療在國內的譯法還有「姑息治療」、「安寧療護」等。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顯著,中國近年來也更重視緩和醫療服務的發展。「中國高度重視安寧療護事業,《「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要求,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和養老服務。」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健康司健康服務處處長齊新傑在現場表示,2017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文件,啟動全國安寧療護試點工作,今年將繼續擴大試點,推動全國安寧療護事業健康發展。
不過,無論是中國還是新加坡,整個社會對於緩和治療的認知仍有待提升,其中病人對於「死亡」的觀念也會制約治療。新加坡陳篤生醫院慈懷護理理專科高級顧問餘輝耀對介面新聞等媒體表示,在華人社會,大多數人仍視「死亡」為禁忌話題,各方應該共同改善公眾對於「死亡」的看法,設置可嘗試推行預先護理計劃(一項通過溝通討論,自行決定自己未來的醫療和健康護理的選擇和安排),讓公眾更容易接受這個話題。

而在中國,緩和醫療的發展更面臨諸多挑戰。雲南新昆華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馬克認為,緩和醫療在中國發展二三十年,此前曾忽視醫療技術層面發展,過多強調心理社會治療。他認為,緩和醫療仍然要符合醫療的價值取向,通過多學科、多維度的方法改善、延長嚴重患者壽命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與此同時,家居護理、居家療護等也是國內發展欠缺的部分。
此外,受制於醫療人員配置問題,我國也缺乏足夠的心理醫生資源為病人及家屬做心理治療,這也是此次新加坡跨境醫療培訓項目想要提升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