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產養殖業者ACE去年10月在麥波申開設專賣店,考慮到附近有不少租賃組屋居民,調低了一些魚類售價,確保大多數民眾都可負擔得起。
在鄰里開設實體專賣店、與其他直播主合作線上賣魚,本地漁場業者不只養魚,也開拓自家的銷售渠道,希望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本地漁產
本地水產養殖業者Aquaculture Centre of Excellence(簡稱ACE)去年10月在麥波申地鐵站附近開設專賣店,售賣漁場所產出的石斑魚、鱸魚等魚類。自開業以來,專賣店每個月售出超過3000份漁產,每月營業額為2萬元左右,漁產銷售量每個月總體上升約兩成。
ACE創辦人兼總裁廖萬達(64歲)受訪時說,決定在鄰里設立實體店,主要是想讓更多民眾認識和品嘗本地漁產。「我們在疫情期間開設網店,但一些消費者認為要花80元以上才能享有免費送貨服務太昂貴,希望我們能開實體店。一些民眾可能也不知道如何在網上找到我們。」
廖萬達說,因麥波申地鐵站周圍有不少租賃組屋,他們調低了一些魚類如亞洲鱸魚的售價,確保大多數民眾都可負擔得起。
下來,ACE計劃和有意要經營魚攤的民眾合作,在巴剎內設立攤位。廖萬達說,他們每個月將提供對方一筆資金來應付租金和巴剎攤位的清洗費用,並抽取他們的部分營業額。首個ACE魚攤預計將在三四月左右,於麥波申一帶的巴剎開設。
「到時民眾將能從更多銷售點買到我們的漁產,我們也希望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ACE將在一兩個月內正式啟用多兩個封閉式浮動水產養殖場「環保方舟」(Eco-Ark),以及用來孵化魚卵的全新養殖場Eco-Spark,到時漁場每年的產量可增加約五倍。
ACE在農業生產力基金資助下打造的「環保方舟」,產量可達一般傳統漁場的20倍。
根據新加坡食品局的數據,本地漁場去年1月至9月共產出3100公噸的漁產。前年的全年生產量為4000公噸,比2019年的4700公噸減少近15%。
在進口方面,我國去年全年進口9萬零800公噸的漁產,是過去四年的最低水平。
漁夫漁場上網購平台 也與直播主合作賣魚
另一家漁場業者漁夫漁場(The Fish Farmer)則選擇進一步開拓線上市場,通過面簿直播提高銷售量。
原本主要向超市和餐館供貨的漁夫漁場,在疫情期間開始在網購平台如蝦皮(Shopee)售賣漁產。總裁王典寶說,他們也在去年底開始和直播主合作,通過面簿直播兜售漁產。「因疫情的關係,我們發現了線上平台的新商機,下來我們計劃做更多直播,繼續開拓線上市場。」
目前,漁夫漁場在每一場直播中可售出約200至500份漁產。王典寶說,雖然這僅占總營業額約2%,但他預計銷售量將日漸增加。
生產力基金資助多家公司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上個月在國會書面答覆中透露,我國有260家獲當局認可的食品農場,58%屬於陸地農場,其餘42%則是海上農場。政府正在檢討海上農場的政策,為業界在海洋空間方面的使用提供更多確定性。目前,當局並沒有為海上農場設定租賃期。
另一方面,截至去年底,食品局一共收到23份農業生產力基金的申請,當局已批准其中八份,業者可獲得介於1萬元至70萬元的資助。其餘申請還在評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