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應建立「持續英才」制度 不以「一考定終身」
唯才是用制度並不是解決所有社會挑戰的萬靈丹,當它以固化和狹隘的單一標準來衡量人才與能力時,將無法讓新加坡建立起具有多元化優勢和堅韌的社會,來應對明日的挑戰。
政府施政方針和各部門附錄星期二(4月18日)在國會裡作第二天的辯論。教育部長陳振聲發言時說,新加坡必須通過超越教育、貫穿人們一生的「持續的英才」(continuous meritocracy)制度,避免讓某一次測試或在一個時間點,決定一個人的終身成敗。
他指出,新加坡社會契約的核心向來都是唯才是用制度,也就是讓人們憑著才華與成就獲得肯定。「我們希望所有人都能通過自身能力,而不是出身、家庭關係或所繼承的財富取得進步。這個原則促成新加坡的成功,激勵每一個人追求卓越,也讓大家取得許多集體成就。」

唯才是用制度有四不完美
不過,陳振聲也承認,唯才是用制度雖然幫助新加坡避開了貴族政治、財閥政治和朋黨政治,成功激勵新加坡人力爭上遊以及吸引最優秀的人才,但這個制度仍有四個不完美之處。
首先,以固化和狹隘的單一標準來定義成敗,很容易導致社會停滯不前,最終與世界脫節。因為世界在不斷演變,新加坡必須與時俱進,才能保持競爭力,避免落伍。
他認為,那些在現有制度下取得成功的人往往希望延續同一套標準,這有時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有時也是假定過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將繼續發揮作用,沒有去考慮社會發展所需的替代方案。
陳振聲說,政府重視人們的多元化能力,接下來將逐步停止根據小六離校考試成績、平均績點,或是否有大學學位和大專文憑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
全面科目編班制2024年全面落實之後,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也將更靈活,提供多種途徑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以及藉助人工智慧等教育科技,讓學生獲得更多客制化的學習體驗。
其次,唯才是用制度有可能導致「一考定終身」的情況出現,仿佛人生軌跡就此固定下來,難以改變。陳振聲指出,每個人以不同的步伐成長,在不同的時間表現出不同的能力,我們不能是個人生軌跡難以改變的社會。
他也認為,僱主和社會要避免陷入文憑主義陷阱,應該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為社會做出貢獻。在遭遇挫折時,也要得到幫助振作起來。
第三,唯才是用制度可能導致社會漸漸出現分層化。陳振聲指出,成功人士聚到一起形成專屬的社交圈子而不分享社會資本,是人之常情,但我們絕不能聽之任之,否則這將逐漸加大社會分層,破壞國家凝聚力。
最後,人們也可能誤以為個人才能與努力是成功的唯一因素,而忽略了社會在讓人成功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這樣一來,人們就可能不回饋社會、不著力於維護制度和加強社會凝聚,也不認為有必要努力抵禦使社會分層化的力量。
陳振聲強調,每一個人都要回饋社會,較富裕者應承擔多一些責任,較貧窮者則會得到更多幫助。這也是為什麼政府希望在住房、養老、醫療保健和許多其他方面為弱勢群體做更多事情。
他說:「我們或許應該常常提醒自己,施比受更為有福。」
陳振聲也說,新加坡作為一個成功社會的最終標準,不在於能夠幫助多少掉隊的人,而是在獲得發展機會之後,還需要幫忙的人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