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手足口症病例近來上升 上周達143起

衛生部最新數據顯示,本地手足口症病例近來有上升趨勢,上周達143起,是2019年6月以來最高紀錄。受訪兒科醫生表示,防疫措施放寬,小孩社交活動增加,加上學校假期出遊,提高病毒傳播風險。
數據顯示手足口症每周病例從開年以來,一直保持在100起以下,6月底開始攀升,從90起增加到7月初的141起,上周達143起。儘管7月首三周病例下滑,不過第四周又開始增加,並一直維持到8月中旬。受訪醫生表示,這主要因為7月開學後,小孩又聚在一起,提高手足口症風險,而病毒具有潛伏期,因此孩子感染病毒後過了些時間才發病。
一家兒科診所觀察到近期手足口症兒童病例增加一兩成,醫生說輕症者可能不會發高燒,只有口腔潰瘍和手腳出現紅點,但較嚴重的可能出現高燒。
安順國際兒童專科發育兒科診所兒科專科醫生劉家齊說:「孩子回去學校了,去託兒所和遊樂場這些,這些病毒就傳染性比較高,他們動很多玩具或者遊樂場的那些物件,動了之後可能不小心,擦到眼睛或者放在口裡,過後就喝水、吃東西,就把這些病毒引到身體內。」
醫生也表示,小學生較少感染手足口症主要因為體抗力較強,也少有把手放入口中的不良習慣。對於家中有超過一個小孩的父母,如果有其中一個小孩感染手足口症,醫生建議父母要多加小心,避免讓孩子共用餐具、水瓶,甚至毛巾等。另外,由於手足口症會引發口腔潰瘍,導致孩子食欲不振,也不喜歡喝水,醫生呼籲父母必須確保孩子水分充足,小孩染病後,一般會在五到七天康復。
國大醫院表示,過半入院兒童病患是因為感染病毒,當中包括手足口症病毒。
國大醫院邱德拔-國立大學兒童醫療中心小兒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青山理繪說:「病毒有潛伏期,所以有時候幾個星期沒有症狀,過後突然發病出現症狀,大多數染病孩子都是輕微發燒,四五天就會好轉,我們比較擔心的是重症者,他們會有嚴重喉嚨疼痛,會影響進食,進而導致身體脫水。」
手足口症傳播力強,大人小孩都可能染病,不過一般染病的都是五歲以下小孩。適逢即將來臨的學校假期,醫生也呼籲家長要留意孩子的手部衛生,尤其是涉及一些高觸碰點或是一些共用餐具和玩具等,更是要多加留意。
醫生也提醒父母,儘管手足口症一般影響小孩,不過父母也有染病風險,因此在為小孩清理大小解後,或是處理沾了孩子口沫的衣服後,要確保手部衛生,避免感染。事實上,確實有父母因為被孩子傳染,出現口腔潰瘍和手腳有紅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