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物囤積隱患引關注 議員:需多管齊下處理

本地近期接連發生兩起囤積雜物的組屋單位失火事件,使得雜物囤積造成的安全隱患問題再次引發關注。受訪議員表示,需多管齊下處理,方有助消除風險,維持社區安全。
也是碧山-大巴窯市鎮理事會副主席的碧山-大巴窯集選區議員安迪(Saktiandi Supaat)通過電郵答覆《8視界新聞網》詢問時說,市鎮會每個月都會定時進行檢查。當工作人員發現到公共走廊上有障礙物(obstruction)時,就會向居民發出違規通知,通知他們按照民防部隊制定的防火安全準則,整理或清除這些物品。
他表示,如果居民在三天內沒有遵守規定,市鎮會將向涉事的居民們發出罰單,或是在無人認領的情況下,清除這些物品。一旦存在明顯且直接的安全問題,市鎮會也會立即採取行動。
安迪說,若發現有單位內存在囤積的問題,基層領袖和市鎮會也會和相關機構合作,為居民提供服務,幫助消除風險。
「我的團隊也同樣會在進行家訪時通知和提醒居民這種安全隱患。各方的這種互補性努力有助於維持我們社區的安全。」
也是馬林百列集選區議員的國會議長陳川仁昨天(19日)早上也在社交媒體Facebook貼文提出類似觀點。他說,對於囤積者和整個社區來說,囤積行為或許是一個漫長且勞心勞力的過程。這需要結合眾人之力,包括市政和社會機構、志願福利組織和基層義工。
「為我們的馬林百列市鎮會同事點贊,他們一直耐心地清理囤積區,儘管他們知道雜物會再次積累,有時比我們想像的更快。」
也需看居民意願
據麥波申區議員陳佩玲觀察,區內囤積者主要是屋齡較大、家庭背景不太富裕,有些是年齡比較大的居民。
「碰到的話,我們會問他們(居民)是不是需要幫忙,我們可以找義工、社區夥伴來幫助他們清理。不過,很多時候要看他們本身的意願。」
她表示,有些人之所以會囤積,是因為擔心有些東西是有紀念價值或有(金錢)價值的,丟掉不知會否吃虧,他們就寧可把東西存起來。即便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也會被婉拒。
陳佩玲說,若是囤積在公共走廊的雜物,市鎮會就會介入,採取行動。「市鎮會通常也會嘗試和那些單位(的居民)溝通,希望他們可以自行把那些東西清理掉。如果幾次都不成功,市鎮會才會比較強行介入,把東西搬走。」
她表示,火患曾經也發生過,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因為囤積而著火時,她也會藉此機會勸說其他居民多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