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肉骨茶」,這一火遍東南亞的美食,背後是華人的辛酸淚
導語:記得幾年前去新加坡旅行,特地到了一家當地的餐館,第一次吃到了特色美食——肉骨茶。

雖然這道美食帶有一個「茶」字,但是跟茶水完全沒有一點兒的關係,而是一種燉湯,只不過湯底的顏色跟茶相似。

地道的肉骨茶,其實是用排骨配上各種藥材而熬成的湯,其中包括肉桂、八角、茴香等香料,而每一家肉骨茶的店鋪,都有各自獨特的家傳配方。經過時間漫長的熬煮,最後湯水呈現深褐色,散發出一股濃烈的藥材味。如果你不喜歡這種口味,可以選擇以淡淡胡椒味為主的清湯。

按照當地人的吃法,一般是配著米飯一起吃,或是用油條蘸湯吃,如果你喜歡比較重的口味,還可以用醬油伴著辣椒蒜蓉來調味。

在很久很久以前,很多人為了賺錢養家餬口,都紛紛選擇下南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南洋究竟是哪兒呢?按照地理區域的劃分,南洋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這四個國家。

到了南洋的華人,由於語言不通,沒有什麼技術和特長,只能靠著出賣力氣來賺錢,於是大多數人都選擇當苦力,例如當碼頭的搬運工、三輪車夫、搬運重物的挑夫等。

由於南洋為熱帶雨林氣候,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別說人在戶外工作,就算走幾步路都大汗淋漓。特別是華人一整天都在外「搬磚」(工作),身體能量消耗非常大。對於收入微薄的華人群體來說,不可能吃大魚大肉,只能買來一些滋補的中藥食材,配上些許豬骨頭或是下水,用中餐的烹飪方式,將這些食材一起熬煮,這就成為了肉骨茶的雛形。

而肉骨茶也成為了窮苦人家的「專屬食物」。在早上出門之前,人們端上一碗熱騰騰的肉骨茶,配上一碗白米飯或是油飯(糯米、肉絲做成的美食,味道咸鮮),吃飽之後整個人活力滿滿,而且還能強身健體,就出門工作去了,直到太陽下山才回家。

後來,這道美食一傳十,十傳百,在當地流傳開來。肉骨茶店就像雨後春筍一般,遍布新加坡的各個角落,有的店還全天24小時營業,這樣深夜或凌晨還在工作的華人,就有地方來填飽肚子了。之後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和改良,肉骨茶最終成為了新加坡的特色佳肴。

現在,肉骨茶已經成為了老少咸宜的美食,不僅新加坡當地人喜歡吃,而且世界各地的遊客都慕名前來,為了嘗試這一特別的美食。
你吃過肉骨茶嗎?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