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在新加坡的鋰電池回收廠每年可以再循環多達5000噸的廢氣電池。
《聯合早報》3月25日報道:東南亞首個鋰電池回收設施昨天開幕,今後被扔掉的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甚至是電動車使用的鋰電池,都可以直接在新加坡進行循環。這個設在新加坡的回收廠每年可以再循環多達5000噸的廢棄電池。
由國際電子垃圾回收公司偉翔集團設立的「TES B」電池回收設施坐落在大士西,去年12月開始運作。偉翔集團成立於新加坡,目前在全球超過20個國家擁有40多個回收設施。

新加坡每年製造超過6萬噸的電子垃圾,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在開幕典禮上致辭時說:「為了建立起電子產品的廢物循環鏈,我們正在提升新加坡再循環電子垃圾的能力,以確保從中提取的寶貴資源能用於我國經濟。」傅海燕指出,科技不斷推陳出新,隨著消費者購買新的電子產品,以及未來電動和混合動力車輛使用量增加,電子垃圾量預計還會持續上升,當中也包括鋰電池。若不好好地處理這些垃圾,環境就會遭到破壞。
除了推動硬體設施的興建,新加坡政府也針對不同產品逐步落實「製造商延伸責任」制度,規定製造商和進口商須出資回收和妥善處置廢棄的產品。

電子垃圾製造商延伸責任制將從今年7月1日開始執行。到時,在這個制度下回收的電池,就能送到TES B再循環。回收廠每天可以處理最多14噸,相等於28萬台智慧型手機的電池,每年的處理量可多達5000噸,從廢棄電池中提取如鋰和鈷等高純度貴金屬。
偉翔集團總經理吳歌受訪時透露,回收廠第一年循環的電池中,估計近10%會是新加坡本地電池,其他的則來自國外。
比起傳統的高溫分解,他們採用的機械和濕法冶金術金屬分離方式,可以減少碳排放。工作人員會先把同類的電池以機械攪碎,再把塑料、紙、含鐵和不含鐵金屬,以及貴金屬等成分分開。含貴金屬的成分之後會經過濕法冶金術化學加工分離為鋰和鈷等。這些貴金屬可以用來製造新的電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