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想做普通人」 抗癌勇士吐心聲促莫歧視癌患者

28歲的陳羿均是今年「散發希望」的其中一名大使。(圖:兒童癌症基金會)
「我們只想做個普通人,快樂地生活,追求自己的夢想,實現願望。」
28歲的陳羿均在年僅11歲時因為咳嗽和胸腔感染而求醫,原本以為無大礙,沒想到檢查後卻發現已是癌症晚期,人生就此按下暫停鍵,不過他積極面對人生,六個月後戰勝病魔。重獲新生的他,如今只希望向廣大民眾提出這這個小小要求。
陳羿均是今年「散發希望」(Hair for Hope)其中一名大使,也曾是兒童癌症基金會受益人的他在接受《8視界新聞網》訪問時,分享了自己的抗癌之路。
陳羿均說,年幼時有哮喘病,當時因為一次「普通的咳嗽」升級成了胸腔感染,於是趕緊到家庭診所求醫。
「家庭醫生看診後說無大礙,但到了晚上情況加劇,咳嗽開始有痰,我就被送到竹腳婦幼醫院掛急診。」
當時竹腳婦幼醫院的醫生同樣認為沒大問題,只是普通胸腔感染,萬萬沒想到過了一、兩天後,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糟糕。
經過反覆求診,醫生最終從陳羿均的胸部X光看到異狀,發現了一顆「比心臟還大的異物」,要他儘快入院。
「入院後,我驗了很多次血。等待結果期間,他們發現我的氧氣水平和心率總會低於正常水平,還安排我住進加護病房。」
他憶述,入住加護病房幾天後,醫生告知父母他確診縱隔生殖細胞瘤(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並希望能儘快為他開始化療,否則隨時有生命危險。
「當我父母告訴我的時候,我抱頭痛哭,心想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偏偏是我?我當時只有11歲,我不懂得怎麼消化。如果我不能夠很好地消化,我想我的父母也無法接受。」

陳羿均在今年的「散發希望」活動開幕儀式上剃頭。(圖:兒童癌症基金會)
學會樂觀面對 積極抗癌
陳羿均坦言,回想起自己抗癌之路,一路走來確實不易,但也並非全是壞事。
「剛開始治療時很難熬,每一輪化療都會一直嘔吐不停。不過,好的一面是我開始享受生活,盡力過好每一天。我想在未來的日子裡,一直繼續見到我的家人、親戚和朋友。」
經歷了長達六個月治療過程,陳羿均終於戰勝了病魔,從鬼門關繞了一圈的他如今也成了更樂觀、更快樂的人。
「我學會了獨立,並且一直保持樂觀態度,不讓身邊的人擔心,整個人變得更加快樂、善良和有愛心。」
陳羿均同時透露,兒童癌症基金會在他患癌期間給予了很多的支持,包括舉辦活動和安排遊戲給患癌兒童們參與,讓大家有機會接觸並認識對方。
康復後的陳羿均也不忘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患癌兒童,包括到醫院當義工,同時也參加為癌症患者舉辦的社區活動,擔任司儀或攝影師等。
他也從2012年開始參加「散發希望」活動,用行動支持抗癌的孩子們,並希望每一名癌症患者都能夠快樂,繼續充滿希望。
盼國人不要歧視癌症患者
陳羿均說,每一名癌症患者康復後都在盡力融入回社會,並希望國人可以給予幫助,不要歧視他們。
「患癌並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不會因為患癌而變得特別…… 我希望我們能被當成一個正常人,而不是因為我們生過病、有癌症病史,或任何其他殘疾而得到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