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959年擺脫英國統治後獨立,1965年從馬來西亞分離後正式獨立。其獨立前只有富人才能接受教育。獨立之初,200萬人口中大多數是文盲和非技術熟練工人,但新加坡僅用一代人的時間就完成了從一個發展中國家向現代工業經濟力的轉型,完成了「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的轉型。
在過去的10年中,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一直在世界主要的教育系統排名中名列前茅。這其中高效的教育系統的作用功不可沒。
在新加坡,教育自始至終被視為經濟和國家建設的核心。其戰略目標是把人力資本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政府能成功地匹配教育和技能的供需,這是新加坡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之一。

新加坡教育體系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生存導向階段1959--1978年
初期目標:培養好人,培養有用的公民。此階段的教育水平不是很高,主要是任務是擴大基礎教育。採取的措施是迅速建成學校,大規模招聘老師,各類學校統一划歸到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中管理,出台雙語政策,創立教材中心為學生提供教科書。在此階段的末期已經成功創造了一個全國的公共教育體系。到1979年,一項教育報告凸顯了當時較高的輟學率和較低的教育標準,成為新加坡教育發展的一道分水嶺,開創了下一階段的改革。
第二階段:效率導向階段1979--1996年
此階段政府的經濟戰略是把新加坡從一個第三世界、勞動力密集型的經濟體變成第二世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國家。1979年新加坡拋棄了此前過於單一的教育途徑,引進了一個新的教育系統。為學生創造多種途徑,減少輟學率,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技術熟練的勞動力。學業上引進分流機制,從小學就開始實行,目標是」使所有的學生都最大限度發揮潛能,同時要認識到學生的學業成績發展並不同步「。這樣學生有個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不同階段的學習。
多種途徑包括:1,學術型高中,為升入大學做準備;2,理工綜合類高中(多科技術),主要提供高級的職業和技能培訓,也可以升入大學。3,技術培訓機構,主要為排名在後1/5的學生提供職業和技能培訓。新加坡成立了課程發展署,為各個方向的教育開發高質量的教科書和教學材料。
因為此階段新加坡主要尋求吸引更高端技術的公司,所以此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各級技術工人。主要措施是在工藝教育學院方面的投資顯著增加。在城市周圍建立大量的校園,學院的技術和職業教育質量有很大提高,具有高科技的設施和設備,與其他地方的現代大學相比毫不遜色。每個技術領域都採納該工業部門的建議,以與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新的技術保持同步。優秀的學生也可以進入到綜合性理工院校或者大學。由於這些變化,職業教育的形象和吸引力大大提升。在最高端的技術工人那裡,大學或者工藝大學的數量在此期間也增加不少,壯大了科學家和工程師的隊伍。
第三階段:能力基礎,理想導向階段:1997年至今
20世紀90 年代起世界經濟明顯出現向全球性的知識型經濟的轉向。國家競爭力的框架被重新定義,民族進步將越來越多地由發現和應用新的市場化理念來確定。全球知識經濟的發展需要新加坡的教育系統進行一個革新、創造和研究的範式轉變。政府的科學技術研究局提供大批資金用於科研和吸引頂尖的科學家和科技公司。在學校層面,新加坡創建新的教育理念,即「思想的學校,學習的民族」。
「思想的學校代表一種學校的願景,它可以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終身學習的熱情、國家對年輕一代的希望。學習的國度是一種視野,學習作為一種國家文化,創造力和創新思維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會蓬勃發展。」「思想的學校,學習的民族」都有一系列的方案去使教育適應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靈活的選擇,改變教育的結構。
課程和評價方式的轉變引導人們更加重視課題研究和創造性思維。對資源的訴求轉化為了信息通信技術(ICT), 實現自我導向、合作型學習。為學生設計了題材廣泛的課程,鼓勵不同類型的學校以及對許多獨立的學校進行組合,尤其是在藝術、數學、科學、體育方面。
當時的教育部長尚達曼解釋說,「我們需要大批卓越的人才,而不只是一個天才,鼓勵所有的年輕人滿懷激情地繼續奮鬥」。在「思想的學校,學習的民族」的理念下,推出了「少教點,多學點」的理念。該理念的提出旨在「通過促進不同的學習方式來觸摸學生的心靈、鼓勵他們進行思維,而較少地依賴死記硬背、重複考試和教學,更多地鼓勵學習、通過經驗去發現、分化教學、終身技能的學習、通過創新和有效學習的途徑和策略來打造學生的品格」。
此外,「信息超載已經給批判性的分析能力造成負擔。跨文化的工作將需要語言表達能力和更廣的全球視野」。對小學的審查重點放在如何可以利用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愛玩的天性來驅動每個孩子的學習問題。課程規劃重新強調,教育必須植根於價值觀:「沒有道德和倫理的指導,所有的學習都將化為烏有。」
新加坡具有獨特的規劃整合能力。人力部和各經濟部門協作,負責促進特定產業集團的發展,確定主要人力需求和規劃未來技能需求,然後再反饋到職前培訓和繼續教育部門。新加坡的人力資源規劃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轉移到需求日益增長的部門,迅速改善需求下降地區的供過於求問題。政府有能力成功地干預教育和技能的供應是新加坡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
新加坡正在尋求成為一個全球的科技中心,彙集政府的各個部門,包括財政部、經濟發展部、人力部、教育部、城市和環境規劃局、住房和移民局,這些為新加坡的經濟增長創建了一個平台。
附錄:重視技術教育:工藝教育學院
在許多國家,技術教育是被看不起的,被當做最後的選擇。其教育質量低,通常不能滿足僱主不斷變化的需求。但是,職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徑。
1992年,新加坡在認真審視國內受輕視的職業教育之後,決定對其進行改造和重新定位,使它不再是迫不得已的最後選擇,並創建了工藝教育學院,此舉改變了職業教育的內容、質量和形象。它的目標是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技術教育機構,促進「有效地滿足知識型經濟的需求」。
工藝教育學院(ITE)的創始人引進了具有廣闊視野的領導和關心學生的員工,他們完全改變了課程和勞動力的認證體系,在新的工業領域開發課程,把現有的技術學校變成大型校園,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而且與跨國公司有密切聯繫。為了回應對社會對成績較差學生的偏見,工藝教育學院發展並重新命名了一種「動手、動腦、用心」的實用學習。結果自1995年以來入學率增加了一倍,工藝教育學院的學生目前大約占大專教育人數的25%。超過82%的學生在2009年完成了他們的培訓和工作安置。工藝教育學院畢業生的薪酬水平也較高,技術教育軌道現在被學生視為一個通往光明未來的可靠途徑。
技術教育在工藝教育學院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學生在學術生涯的早期有了厚實的學術基礎,使他們能夠獲得前沿僱主所需要的更複雜的技能。工藝教育學院獲得了由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艾什(ASH)政府治理與創新中心頒發的IBM創新獎,並已被確認在技術教育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