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眨眼,女兒就上小學了。這幾個月忙著報名,買校服課本,到學校參加迎新會。
教育部近年來對小學制度做了不少改革。但因為孩子還未入學,我沒跟得很緊,卻還是從朋友和同事口中略知一二。例如,小一、小二沒有考試,還有,女兒到了小六會考,不再以總積分計算。

對於這些改變,大家意見不一。有的認為我們的教育制度終於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但也有人持著懷疑的態度,覺得起不了什麼作用,家長和社會仍然過度注重學業成績的好壞。
那天到女兒的小學參加迎新會,校長除了給家長們講述學校的歷史,還強調師長希望給孩子們灌輸的價值觀。在長達一個小時的演講中,校長的信息非常明確——學校要栽培善良、有上進心的孩子,學業成績是次要,因為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校長也不忘提醒家長們要與校方合作,別過度偏袒孩子,而是讓他們有機會經歷失敗,從中學習。
我和先生聽了校長的講話,感到非常欣慰。我們和學校的目標是一致的,重點在於塑造一個品格優秀的孩子。同時,我也認為教育部的宣導工作做得相當不錯,因為校長幾乎成功遊說了我:考試成績並非主宰孩子的前程。
但無可否認的是,我心裡仍存有一丁點的質疑,不曉得校方所提倡的,是否會通過實際行動來證明。

我們這些在八九十年代受教育的孩子如今已經成為父母,我們認識的制度跟今天的模式截然不同。畢竟,我們是在分流制度下成長的,這是我們熟悉的環境,也造就了我們這一代極為注重學業成績的心態。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我們也在慢慢調試自己的觀點,這是需要時間的。什麼「少教多學」,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對我們這一輩家長而言,都只是一串口號,它們背後實際的意義,並不是我們自然就能領略的,因為我們未曾有過這樣的教育經歷。
說白了,教育政策改了,但如果私人企業和政府部門仍以成績作為聘請標準,家長怎麼都不會相信成績是不重要的。

我贊同我國的教育改革,我認為這是非常有必要的。與此同時,我也認為這或許需要一個年代的時間才能完全貫徹。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政府能引領勞動市場,用成績以外的準則來評估求職者。
我抱有一絲希望,畢竟女兒明年才七歲,還有時間等待更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