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個既適合養娃,也適合雞娃的地方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公布的2023年最新全球宜居城市指數中,新加坡排名較去年上升三個位置,173個城市中名列第34位,在基礎設施和教育項目中斬獲滿分。

從這個數據中可以讀出,大家眼中的新加坡是一個適合兒童成長的國家。它既擁有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培養精英人才,同樣這裡也是一個可以讓孩子快樂成長的地方。
#1
了解新加坡教育體系的家長都知道,新加坡遵循的是精英教育與人才立國的思想,對人才篩選十分嚴格,也對人才的培養有非常完善的體系。
新加坡的孩子從小學畢業就面對分流,成績好的學生進入重點學校(IP直通車)和快捷班,成績一般的學生進入普通學術或工藝班。不一樣的班級擁有難度不一的課程,學生根據O考和N考的考試成績最終可以分流到新加坡初級學院、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

其採取的「分流制度」根據學生的成績,將孩子分為不同的程度,學習難度不同的知識,以此來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同樣,新加坡還擁有最獨特的雙語教學體系。雙語政策可以讓學生既擁有良好的英文能力,在全球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站穩腳步,掌握髮展利基。並且,掌握的母語可以讓他們有能力與亞洲其他社群溝通,在國際環境變化多端的情況下,提升自己的個人綜合素質,更好地為將來全球環境下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
「因材施教」加上「雙語教育」,這也讓世界很多頂尖名校都很偏愛新加坡的學生。
像新加坡頂尖中學萊佛士初級學院,2021年,新加坡萊佛士初級學院總共收到牛劍offer的學生高達77人,其中29枚牛津,48枚劍橋。新加坡華僑中學也收穫了53枚牛劍offer,排名第六,學生總共收穫15枚牛津,38枚劍橋。之前舌戰美議員的TikTok執行長周受資也是畢業於華僑中學。

這也再次證明了新加坡的分流制度雖然殘酷,但是在因材施教教育體系下成長的孩子,他們的實力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提升。與優秀者為伍,與智者同行,跟高手對弈,自己才能變成高手。
#2
雖然新加坡從小學就開始對學生進行分流,但是新加坡學生的童年並不是在題海中度過的。
新加坡小學生的作業都很少,也不是每個科目都有作業,所以很多小學生多數都能在學校完成作業。
而且新加坡提倡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從小三開始,他們就會有CCA課程,像藝術體操、競技體操、游泳、桌球、羽毛球、籃球等運動類項目;繪畫、鋼琴、小提琴、舞蹈、芭蕾等藝術類興趣班;以及合唱團、舞蹈隊、交響樂團、舞台劇等團體類活動,全方位開拓孩子的潛能和天賦。
除了CCA,新加坡的中小學,體育課還被明確規定為必修課,從來不會被其他老師隨便占課。一般學校每周會有3節體育課,每節課30分鐘。活動項目包括籃球、足球、跳高、跳遠、板球、橄欖球等。有些教學設施較好的學校還有專門的室內體育館,學生可根據興趣選修業餘體育課,如柔道、攀岩等。
很多為了逃離教育內卷,從國內來新加坡的媽媽都說過,感覺孩子來新加坡的這一段時間,不僅身體變得強壯了許多,臉上的笑容也更燦爛了。
雖然新加坡很小,但是新加坡幾乎每個街區都有供孩子玩樂的場所,公共場所到處都有十分細心而周到的設計。圖書館、科技館、夜間動物園、聖淘沙島、摩天輪等設施,都可以成為父母周末遛娃的好去處。

新加坡整個國家都在全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幫助他們根據自身特點積累能量。新加坡,一個既適合雞娃,也適合養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