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4大經濟策略保持發展優勢
任何國家或城市若期望成為全球樞紐,需跳出如何平衡外籍和本地勞動力的辯論,更專注在打造全球創新與知識網絡這一重要任務,新加坡也不例外。

主管公共服務的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今早(8月16日)在公共服務署和新加坡公共服務學院聯辦的論壇上,闡述新加坡為應對新挑戰的四項經濟策略。
其中之一是要打造全球人才脈絡,吸引全球各地的企業。陳振聲以科技業為例說,冠病疫情前,全球頂尖的100家科技企業中,有80家已在本地運作。疫情期間,新加坡在數碼領域的領先位置以及對創新的支持等吸引了更多這類企業入駐獅城,包括去年宣布在本地設立東南亞區域中心的騰訊。
他說,新加坡也須適應漸趨普遍的遠程辦公模式。「這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我們將須採取新方案網羅全球人才,即便他們並不身在新加坡。」為新加坡人提供多元就業機會也是一大策略,政府必須維持和創造一系列工作崗位,為擁有不同理想和技能的人民提供多個渠道。
陳振聲說,新加坡政府也得確保推動具包容性的增長,讓員工都能賺取體面的薪資,而且不僅是起薪,也包括持續的薪資增長,以確保收入差距不會隨著時間擴大,員工也不會覺得跟不上其他社會群體的步伐。在以外貿為主的行業,薪資料會隨著全球增長而有所提高,但對內的行業則需要更多扶持來實現轉型,為員工提供更優渥薪資。
他舉例說,在探討是否要為這些行業重新平衡對外來勞動力的依賴,以便為薪資更高的本地員工創造需求時,應考慮到會對僱主增加成本壓力,消費者也得承擔更高的價格。「歸根究底,這也將取決於新加坡人如何看待這些工作的價值和地位,以及我們是否願意接受這些工作。這些需要時間,但我們必須堅持下去。」
陳振聲提及的另兩個經濟策略,在於開創數碼和監管標準等新維度,以此加強與世界各地的連接性,同時也積極把握戰略增長機遇,在全球供應鏈上占據更不容取代的位置。他在總結髮言時強調,新加坡人在抗疫期間團結一致,展現出社會凝聚力以及對同胞的關懷。「這給予我們信心,新加坡有能力應對可能到來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