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根據這一規定,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後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

袁大頭三年
這枚袁大頭三年,直徑3.9cm,重26.6g。正面為袁世凱左側五分像,上鑄「中華民國三年」中文繁體,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寓意「民主、共和、憲政及君主立憲「之思想希冀。背面為嘉禾之圖案,古稱生長奇異的禾,古人以之為吉祥的徵兆。亦泛指生長茁壯的禾稻。鑄在錢幣之上寓意國家重視農桑、以民生為本;其另一思想取其家和之諧音,寓意」家和萬事興「之意;鑄幣之上當政者有國泰民安、吉祥如意之願景,民間收藏,寓意"家和萬事興"之吉祥之寶,故有很高的收藏研究價值。

袁大頭三年
民國三年版正面為袁世凱側面像,上列「中華民國三年」。「年」字後沒有「造」字,其他年版都在「年」字後面有一「造」字。三年版「民」字中有一「點」,而其他年版民字無「點」。這是三年版與其他版別的差別,所以三年版的顯得更為特別,並且三年是鑄造發行的第一個版別。這枚錢幣精良,幣面清秀硬朗,包漿流光如油滲,銘文字體雕刻清晰、無磨損,表面平整光潔,邊緣無明顯撞擊痕跡,製造工藝 也非常精美,形制規整,十分精緻美觀。
「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它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由於它是實物貨幣,介於人們對貴金屬的認可,以及對歷史文化強烈的認同感,因此收藏的人不在少數。「袁大頭」的變現能力比較強,這也是藏家看好的因素之一,「錢」景一片看好。

袁大頭甘肅版
圖中此枚錢幣,這枚錢幣是經國家文物鄒火旺專家老師親自鑑定把關得出結論此枚錢幣:制幣規整,紋飾緊密平整,圖案清晰、精細,成色完好,正面與背面的品相都保存得非常完好,銀質優良,精美,品相完整。特別是錢幣的歷史藝術形象,是我國傳統裝飾的重要題材,在從古至今的許多建築、器物上都留下了不朽的造型。在作為財富象徵的錢幣上也可以尋覓到歷史的蹤跡。其經濟價值也一路飆升,同時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而且品相保存實在精美可貴;在錢幣市場上大受收藏青睞;有較高的升值空間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