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最新動態,當地海南西餐近年有流行跡象。
早期,華族先輩從中國不同地區先後下南洋,當中,海南人較遲前來,工商業各行都已有其他籍貫先來者執牛耳,海南人便只能從事服務業,到咖啡店打工,或「打洋工」。所謂「打洋工」,即到「白人」(洋人)家庭當廚師和傭人。當時海南人為洋人打工的家庭多來自英國。他們照顧英國人的起居飲食,也因此學會了做西餐。

British Hainan創辦人潘得立
新加坡本地餐館British Hainan創辦人潘得立(61歲)說:「海南話有句話,可音譯為「Suki nang」,意思是指親鄰,也是海南人特有的同鄉情意結的常用語。秉持這個海南精神,當時新加坡的海南人社群相互照應,相互介紹廚房工作,因此當廚師的海南人越來越多。」
海南人的西餐,多年下來,經過海南廚師的改良,吸取傳統西餐精髓,融入本土元素及食材。它雖然不比大酒店正宗西餐精緻豪華,但給人很家常的感覺,樸實又大眾化。更難能可貴的是,海南廚師使西餐走入南洋華人的餐飲世界,為南洋飲食文化添加美味遺產。
在新加坡當地,人們吃海南西餐多年,但不一定了解它背後的歷史。今年適逢新加坡開埠200年,傳統風味的食物,也夾帶歲月的味道。近期一些餐館主打海南西餐,讓它回溫,例如本地知名美食家溫美玉去年底在烏節路ION開設第四家餐館Violet Oon Singapore,菜單上就有不少海南西餐選擇,如海南豬排、燜牛尾等。

老字號海南俄羅斯餐館Shashlik的招牌菜海南豬排
在老字號海南俄羅斯餐館Shashlik里,有一道海南豬排,味道和賣相都具特色。負責人陳忠堅(48歲)介紹說:「這道海南式豬排是我們自創菜,以低溫烹飪,肉排軟嫩多汁。佐料有一粒粒小圓球,它不是馬鈴薯泥,而是由海南雞飯組成的飯糰球,經油炸後外酥內軟。另外,還有辣椒醬是我母親自創食譜。」
Shashlik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新加坡建國前。餐館的前身成立於1963年,當時名為Troika Room White Bear餐館。當時的老闆在30年代曾住在中國上海法租界,接觸到那裡不少的俄羅斯人,因此愛上俄羅斯菜。他後來在新加坡開業時,掌勺的曾在俄羅斯船上當過廚師;無獨有偶,廚師團隊中都是海南人。Shashlik過去幾十年來,傳統菜是特色,陳忠基是廚師出身,確保老味道不變,並推出代表菜如上述自創的海南豬排。其他招牌食物還有俄羅斯羅宋湯,以番茄為底,白菜、蘿蔔、馬鈴薯燉得軟嫩入味,加入點酸奶,更美味。

British Hainan的燉牛尾,味道帶有甜香
燉牛尾,是許多海南西餐館的招牌菜之一。British Hainan的燉牛尾,不僅是花了15個小時大半天才完成,而且還加入了海南家常菜的元素。餐館創辦人潘得立的父親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時幫英國人打工,後來有機會到船上當廚師。他說:「記得我當時還很小,大概是三歲到八歲吧,我們一家人住在那種殖民地黑白屋的工人房。那時候,英國僱主很愛吃燉牛尾,於是這一道菜,成了我最熟悉的味道。」
他說,這道燉牛尾不是一般的口味,英國僱主有糖尿病,希望飲食少用糖分,不用味精。當時,家裡經濟條件欠佳,番薯粥是家常便飯,父親也突發奇想,摘取番薯的天然甜味,取代白糖,加入燉牛尾。結果,僱主的貴賓食客吃了,讚不絕口,稱讚說比起在英國家鄉吃的更美味。
他補充:「其實,說到燉、燜這樣的烹飪手法,我覺得可以說是海南人擅長的,例如海南羊肉湯、牛肉粉等,都採用這類烹煮法。」
潘得立說:「為了改進提升食譜,除了到處試吃別家的手藝口味,也積極了解不同食材、香料等的味道,調製出最適合現代食客的味道。」記者試吃燉牛尾,覺得它確實有一股迷人的鮮甜滋味。

太子咖啡座是本地歷史悠久的海南餐廳,負責人林道栢堅持40年不變的美味
太子咖啡座(Prince Coffee House)是本地歷史悠久的海南餐館,負責人林道栢(80歲)每天親自製作的雞肉派,是40多年來不變的美味。他說:「雞肉、馬鈴薯、蘿蔔,還有香料,這些組成我的獨家秘方,多年來食客們喜歡它的味道。」
餐館從70年代開始營業至今,搬遷幾次,原先在邵氏大廈(Shaw Towers)營業,當時林鳳嬌和秦漢到新加坡宣傳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時,曾到店裡光顧。餐館裡還張掛當年明星到訪的照片,當中還包括林青霞呢。
餐館招牌菜包括牛肉河粉、海南豬排、燉牛尾等。林道栢說:「餐館的特色是中西合璧,我認為這也是新加坡海南西餐的特色。平時有不少洋人遊客上門,他們愛吃星洲炒麵、檸檬雞、咕嚕肉等,本地上班族則愛點吃黑胡椒牛排等。因此,我們這家西餐館選擇多,西餐有中餐元素,中餐洋人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