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土面積很小,只有720平方公里左右。720平方公里是什麼概念呢?只占整個北京市行政區劃的4.38%,跟整個北京的中心城區面積差不多(五環內約660平方公里)。
雖然新加坡確實很小,但它的製造業相當發達。
01 新加坡製造業有多強
第一,製造業占GDP的比重高。2020年,新加坡製造業對GDP的貢獻約為1060億新元,約占21%,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製造業占比超過GDP20%的國家。我們印象中的科技製造強國,如德國、日本,其製造業占GDP的比重平均也就維持在20%左右。而其他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法國,僅為10%,老牌工業強國英國,2019年只有8.59%。
第二,製造業以高附加值產業為主。很容易想到,新加坡如此「彈丸之地」(絕非貶義),製造業占比卻如此之高,必然只能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事實上也是如此。
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高科技產品出口國,主要產業集群包括航空航天、半導體、化學和生物醫學科學等領域。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的統計數據顯示,新加坡目前擁有2700家精密工程公司,300家半導體企業,製造了全球大約70%的半導體引線焊接機、60%的微陣列、35%的熱循環儀和質譜儀,占據了全球約30%的助聽器市場、20%的半導體設備、10%的製冷壓縮機市場。
第三,新加坡匯聚了很多跨國公司的區域總部或重要研發中心。比如,工業領域的龍頭企業如殼牌(Shell)、美國美光(Micron)和默克(Merck)均選擇新加坡作為戰略製造樞紐。愛爾康(Alcon)、安進公司(Amgen)、諾華(Novartis)、輝瑞(Pfizer)、羅氏(Roche)、賽諾菲(Sanofi)等全球知名醫藥企業均把亞太地區總部或研發中心設於新加坡。全球前10大收益最高的藥物,其中4種在新加坡生產。2020年,新加坡擁有超過300家本土醫藥科技公司,其中一半以上是初創公司。
此外,新加坡還是全球宇航價值鏈的關鍵保養、維修、翻修以及製造節點。擁有130多家航空航天企業,總產值超過80億元。全球第五大精鍊油生產國,超過100家全球石油、石化和特種化工公司集聚於此。全球有超過100家化學品公司在新加坡布局其核心業務。
彭博創新指數顯示,2020年,新加坡製造業產值比2019年增加了7.3%,製造能力排名全球第三;2021年,新加坡再上升一位,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韓國。
新加坡在製造業方面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我們當然要問,怎麼做到的?
回望新加坡的歷史可以發現,新加坡的製造業並非一步到位直接承接研發中心落戶,竟然也是一步步通過手工工場到中低端製造業再到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升級而來的,這就很有意思了。所以,要搞明白新加坡的製造業為什麼這麼強悍,故事只能從頭講起。

02 建國前的風雨飄搖
新加坡的幾個重要歷史節點。1824年,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1959年,取得自治地位並由李光耀執政;1963年,以獨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1970年代,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1995年,經合組織將其劃為已開發國家;2014年成為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1824~1959年是英國統治新加坡的殖民時期。
故事的開頭就很老套了。18世紀60年代以後,英國經過工業革命成為工業強國,急需為其商品在全球尋找銷售市場。從大航海時代開始,馬六甲海峽就因為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印度洋和太平洋航運溝通的最重要通道,也是東亞、大洋洲國家和南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地區航運的必經之地,而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地位。
再具體一點講。前一段時間,貨船擱淺,讓我們認識到了蘇伊士運河對世界經濟的重要作用。但馬六甲海峽貨物進出量,是蘇伊士運河的3倍,巴拿馬運河的5倍,每年約有10萬艘船隻通過馬六甲海峽,它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貨物進出第一海峽。
整個馬六甲海峽長度超過1000公里,沿線大部分地區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地界,西側的印度尼西亞海岸暗礁多、海水淺,不適合大型船舶停靠;東側的馬來西亞海岸海水深,確實有許多地方是天然良港。但新加坡占據了最咽喉的位置——馬六甲海峽東南部——此處的海峽寬度僅有37千米,所以新加坡扼守了整個馬六甲海峽。
新加坡本身是一個島嶼,自然資源極度匱乏,連飲用水都需要進口。可是它的港口資源又豐富,又扼守整個馬六甲的咽喉要道,所以殖民時代的英國一直把新加坡當作轉口貿易港來建設,發展轉口貿易。
1942~1945年間,是日據時期。新加坡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期間的生產經濟活動幾乎停滯。其後回歸英國管理,並緊接著1959年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成立自治邦並由李光耀執政。1963年,又以獨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馬來西亞。
但是,新加坡命途多舛,併入馬來西亞聯邦之後,由於種族問題以及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社會內部矛盾迅速激化,兩次爆發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種族騷亂,使馬來西亞政府和新加坡政府關係日趨緊張。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
隔日,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但此時的新加坡,雖然「獨立」,但並不「健康」。
首先,經濟結構單一,工業基礎薄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新加坡作為英屬殖民地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據點,轉口貿易為英國帶來巨大利潤的同時,也給新加坡帶來了繁榮。據世貿組織的數據,19世紀50年代,新加坡對外貿易中有90-95%屬於轉口貿易,轉口貿易僱傭了國內70-75%的勞動力,與轉口貿易相關的經濟占GDP的比重高達80-85%,製造業占比僅有8.63%。但轉口貿易依賴世界市場的同時,要求新加坡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不能設置貿易壁壘。由此,轉口貿易就帶來兩個問題:
第一,高額利潤擠出了國內的工業投資;第二,自由貿易政策導致國內的幼稚工業發展不起來。這就共同導致了什麼呢?新加坡經濟結構單一,工業基礎薄弱。
其次,急劇增長的人口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
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華僑占比達到3/4以上(近年來有所下降)。華僑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以及醫療水平的進步使新加坡同時擁有較高出生率和較低死亡率,再疊加1947~1957年間的戰後嬰兒潮出現,導致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新加坡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人口高增長匹配上單一的經濟結構,一個自然出現的後果就是高失業。根據司爾亞司的全球資料庫(CEIC)數據顯示,1957年,新加坡的失業率為4.9%,到1959年的時候,失業率飆升到13.2%。與高失業相伴的是住房嚴重短缺。1953年,《海峽時報》報道稱,「今後10年內將會有11萬家庭連一間住房都沒有。」
最後,複雜的國內和國際環境。貧困、失業、住房短缺等社會問題必然加劇社會矛盾,所以很多華校生和工人頻繁靜坐罷工,到處張貼布條標語,反覆彰顯政治鬥爭意識和社會潛在矛盾,政局非常不穩定。
補充一下,所謂「華校生」,就是受華文教育的華人,受英文教育的華人當時被稱為「英校生」。國際上,東南亞各國戰後相繼獨立,紛紛出台貿易保護政策,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受到嚴重挑戰。從數據上看,新加坡的橡膠和錫的出口占比從1950年的53.29%銳降到1958年的34.83%。
所以,1959年李光耀上台時,新加坡面臨著政局動亂、社會秩序混亂、單一畸形的經濟結構、薄弱的工業基礎、高失業率等一系列問題。與其說新加坡能否可以搞好經濟,不如說李光耀首先要想著如何挽救新加坡的國民經濟,解決新加坡人民的基本生活的問題。

03 新加坡經濟的四輪改革
李光耀的改革是廣泛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全方位的組合拳,我們這裡更多的聚焦經濟領域。面對棘手的局面,李光耀和新加坡經濟部長吳慶瑞給新加坡發展開出的藥方是工業化,大力發展製造業,前後大致經歷了四輪改革,分別是:進口導向型經濟、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知識型產業。
第一輪改革,發展進口導向型經濟。
轉口貿易需要一個自由的貿易環境,但當地後發的幼稚企業發展初期卻需要政策保護。雖然轉口貿易一定程度上也會刺激當地工業企業的發展,但在外有強力競爭、內無基礎工業的情況下,當地的企業很難與進口商品競爭,生產的產品大都比較初級且企業經營不穩定。
為了解決工業基礎薄弱問題,政府撥款,建立裕廊工業區。1961年,新加坡政府在裕廊劃定6480公頃土地發展工業園區,並撥出1億新元進行基礎建設,這筆錢占到當時工商預算的13%。
為了扶持民族企業,新加坡實行了進口配額政策。同時,對進口消費品、日用品課以重稅,增加財政收入。1965年,出台製造業控制法令,規定「一些商品除非已登記批准,否則任何人不得進行生產。」這反映在數據上,就是貿易額占國民產值的比重下降,但資本形成總額的占比逐年上升。這意味著新加坡的經濟結構逐漸從單一的轉口貿易轉向工業化。
為了服務企業,吸引外資,新加坡設立工業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法令,對工業企業減免稅收。李光耀本人甚至親自下場遊說。比如,1969年4月22日,李光耀在英國工業聯合會上做出承諾,「假如你們在8年內不能從這裡收回你們的資本至少3倍或4倍的利潤,我願意依票麵價值另加6%購回你們的股份。」
第二輪改革,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其實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變化的經驗性學說,描述的是勞動力在第一二三產業間的流動,同時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
新加坡在設立裕廊工業區的第一階段,制定發展規劃,開展拓荒填土工程,大規模地建設工業基礎設施,選擇的是發展以傳統手工業為主的勞動密集性產業,主要是為了解決新加坡國內就業問題,改變其工業落後的面貌。
同時,為了緩解人口壓力,新加坡實行人口政策,對晚婚晚育少生的家庭給予住房和教育上的優惠,並對多生給予懲罰。由於新加坡開出的良好的招商引資條件,也是得益於1959~1975年的越南戰爭,新加坡成為了美軍在東南亞的後勤基地,大批海外投資、企業湧入新加坡,德州儀器在新加坡開設了第一家工廠,殼牌、美孚等石油公司,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美國列明士頓公司等世界著名大造船廠商也選擇在此紮根。
到1972年,新加坡四分之一的製造業公司,要麼是外資公司,要麼是合資企業。但新加坡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並且基本實現了完全就業,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年均GDP增速高達12%。
第三輪改革,發展資本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
正當新加坡的工業化進程如火如荼的時候,1971年,英國完全撤出新加坡。1973年和1979年,先後爆發兩次石油危機。全球油價暴跌,導致靠石油重工起家的新加坡的資源依賴型經濟難以為繼。
同時,由於70年代的人口政策,新加坡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失去成本優勢。但新加坡也通過前兩輪經濟建設,基本建成了自己的工業基礎,並且通過出口貿易基本完成了資本積累。於是,裕廊工業管理局開始著手重組經濟結構,加大資本投入和招商引資力度,促使工業轉型升級,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高技術含量產品過渡。
計算機技術和電子成為政府促進工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電子、石化、零部件和精密工程這樣的高附加值產業企業開始扎堆出現。為促進勞動力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移,新加坡實施了高工資政策,規定工資每年增加20%,但工資的增速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增幅,擠壓了企業利潤。結果雖然促進了勞動力轉移,但誤傷了一大批中小企業。
新加坡政府及時調整工資水平,還通過財政和中央公積金等措施,對企業進行支持。首先,對新興企業進行減稅免稅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的公積金繳納水平,鼓勵發展競爭企業;其次,國家加大對企業的投資,在1973~1977年,「公共工程五年計劃」間,新加坡政府拔出258億新元用於開發和興建公共事業、交通與通訊等基礎設施。對此前的經濟政策,進行糾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