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疫情未能削弱新加坡作為全球財富中心的地位,富裕人士繼續將他們的財富集中在這裡。
資產經理指出,儘管存在疫情危機,但瑞銀、花旗和滙豐等私人銀行仍在擴大其財富業務。許多高凈值人士現在選擇留在世界上對 他們來說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甚至成為本地的居民。由於其強大的法律體系和私人銀行社區,新加坡肯定仍在成長為一個財富中心。
新加坡目前已經找到了最佳位置,其輕觸框架可確保(高凈值)社區的投資安全,同時鼓勵持續創新並加強新加坡作為財富技術中心日益增長的聲譽。

此外,許多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已經很好地適應了數字化工作的新常態,並在這場危機中貫徹了客戶獲取、融資、新產品開發、投資和運營擴張計劃。
瑞士信貸上個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將新加坡的百萬富翁密度列為全球第 11 位,2020 年約有 1,361 名成年人的凈資產超過 5,000 萬美元。這使該國的百萬富翁密度約為 5.5%,僅次於香港的 8.3%,在亞洲位居第二。
報告稱,到 2025 年,這裡的百萬富翁人口預計也將激增 62%。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還指出:「資產管理公司、私人銀行和家族辦公室之所以選擇在新加坡設立,是因為我們的法治強、政治和經濟穩定、生活水平高、資產和財富管理行業的人才供應充足。以及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提供的投資機會的廣度和深度。新加坡也有親商環境,監管環境有利於公司在新加坡的設立和運營。」他補充說,新加坡的資產管理規模(AUM)在 2019 年增長了 15.7%,達到 4 萬億美元。
「這表明新加坡在全球和區域投資中介方面的作用。作為通往該地區私人市場機會的天然門戶,新加坡的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資產管理規模仍然充滿活力,並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指出。
瑞銀新加坡地區負責人 August Hatecke 表示,新加坡是該銀行在亞太地區最大的兩大財富管理中心之一,也是該投資銀行的東南亞總部和亞太地區的外匯、利率和信貸中心。
新加坡銀行全球投資者和家族辦公室負責人 Lim Li Li 女士指出,該銀行繼續看到從大中華區以及來自歐洲和印度的富裕人士(通常在 40 多歲)來到新加坡。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在科技、金融服務、製造和醫療保健領域開展業務。
副銀行私人銀行業務負責人 Karen Tan 女士還指出,這裡的大多數富人都是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他們來自製藥、食品和飲料服務等行業。
但新加坡必須繼續努力保持其在財富業務中的優勢。他們也預計對人才的需求將不斷增長,不僅對經驗豐富的財務主管,而且對法律、精算、會計、合規和技術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也有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