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水價下個月將二度上調,但學者認為,這回用水量的減少應該不如首輪顯著,因為水是必需品,只要消費者還負擔得起,用水量「頂多只會稍微減少」。
水價去年7月經過首輪調整後,新加坡住家用水量幾乎全面下降。雖然水價將於下個月二度上調,不過受訪學者認為,這輪調整對用水量的影響預料不會太顯著。
政府去年初宣布分兩次調高水價,新加坡人和企業須承擔的水費將一共上調30%。

瑞興西餅中央廚房職員正在清洗烤盤和器材。公司執行總監黃春全受訪時說,由於用水關係到食品和環境衛生,因此即使水價上漲,用水仍不能省。 (林國明攝)
新能源集團網站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比起去年4月水價調高之前,今年同月份各房型組屋、公寓類住家和半獨立式洋房的全國平均用水量皆下降,排屋則維持不變,唯有獨立式洋房上升。
以四房式組屋為例,去年4月的平均用水量為16.9立方米(相等於1萬6900公升),今年4月為16.3立方米。獨立式洋房則從48.5立方米增至53.6立方米。
針對普遍的下跌趨勢,新加坡管理學院全球教育高級講師陳啟文博士受訪時分析說:「部分原因可能跟水價調高有關,此外大家對節約用水,以維持生活可持續性的意識也提高了」。
學者:提高意識仍不夠 公眾需知從何著手省水

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高級講師黃向洋博士則指出,新加坡水價17年沒有上調,這次調整帶動公眾審視用水習慣。
不過他認為,單是提高意識仍不足夠,公眾可能不知從哪裡著手省水。因此當局推出的措施,如為一些組屋安裝自動水錶計量系統,和製定省水標籤,都有幫助。
至於第二輪水價調整能否進一步降低用水量,黃向洋認為,跌幅應該不如首輪顯著。陳啟文同意說,水是必需品,只要消費者還負擔得起,用水量「頂多只會稍微減少」。
另一方面,公用事業局計劃展開新的家庭用水調查,上次調查是在2016年至2017年間進行。
根據政府電子商務網站GeBiZ的招標資料,政府去年和今年推出新措施,如為洗衣機和水龍頭制定新省水標準及調整水價等,因此公用局想要確認家庭用水分配是否有改變。
接受媒體受訪的公眾陳煜源(42歲,起步公司負責人)跟父母、妻子及三個孩子同住在一個公寓單位。加上妹妹和哥哥一家人常來吃飯,家中每月用水量約為20立方米,高於公寓住戶的13.8立方米(今年4月)平均用水量。
他說,水價上漲後曾為水龍頭裝省水裝置,也提醒小兒子洗澡時別玩水。水價上調確實激起他的省水意識,但並非因價格問題,而是覺得大家都應節約用水。
住五房式組屋的李亞順(68歲,家庭主婦)說:「雖然擔心水費上漲,但一直覺得已經有盡量省水了。後來看了一篇關於廁所沖水最耗水的報導,才發現還能再省些。比如上了兩次廁所才沖一次抽水馬桶。」
扎通(56歲,客戶服務人員)一家七口住在二房式租賃組屋。她認為,水費上漲加重家庭負擔,不過該用時還是得用,沒辦法特別省水。
商家:額外成本難以轉嫁消費者

連鎖麵包店瑞興西餅執行總監黃春全指,水起價導致公司的固定開銷增加,會影響公司的收支情況。
他透露,之前中央廚房每月水費介於3400元至3500元,現在是3700元至3900元。加上40多家分店,每一家起幾十元,加起來一個月的成本會多幾千元。
公司到目前為止沒有把額外費用轉嫁給消費者,他解釋,水不是烘焙的主要材料,起價的話很難跟顧客交代,而且也不利於公司形象。他們會在下一輪水費上調後,再檢討是否能繼續承擔這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