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答覆早報詢問時指出,今年1月至6月平均每月收到200份申請,今年8月1日降低了申請者的資格門檻後,當月就收到了大約1800份申請。8月份有約450個申請成功獲批,約300個申請正在審批。
為補貼更多受疫情衝擊的低收入家庭,英勇基金於今年8月1日放寬申請條件並允許公眾申請兩次之後,申請和詢問人數激增,單是8月就有約450份申請獲得補貼。
負責英勇基金(The Courage Fund)的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答覆《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今年1月至6月平均每月收到200份申請,7月則收到了大約690份。
疫情反覆,一些家庭的情況仍未改善,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於今年8月1日降低了申請者的資格門檻後,8月份就收到了大約1800份申請。8月份有約450個申請成功獲批,約300個申請正在審批。
有好些申請不成功,原因包括:不符合收入下跌10%的條件、證明文件不完整,以及缺乏履行隔離令、居家通知、缺席假或感染冠病的證明。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接獲關於英勇基金的諮詢電話和電郵,從1月至6月平均每月70次、7月約300次,增加至8月份的約1000次。
截至9月8日已發放352萬元補貼
由社區籌款設立的英勇基金自去年冠病疫情暴發以來,除了幫助染上冠病的醫療和前線人員,也有針對性地幫助受疫情影響的低收入家庭,讓他們獲得一筆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現金補貼,住戶收入越低,補貼就越高。截至9月8日,英勇基金已發放352萬元的補貼。
之前,這些家庭在疫情前的住戶總月入須在6200元及以下,或人均月入2000元及以下。8月起條件放寬後,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改而按照家庭的近期收入而不是疫情前收入計算跌幅,這意味著有更多疫情後收入實際減少的家庭能獲得補貼。
紅山的社會服務中心組長陳明深(40歲)受訪時指出,多數人上網申請,但也有人不熟悉科技,選擇到社會服務中心求助。另外,議員或社區機構也會向中心推薦申請者,有些紅山的小販也是該區議員推薦的。
他說,提交了證明文件後,通常在兩到三周內就能處理申請。
一些申請者在過程中面對困難,難免感到焦慮,他說:「我們提醒自己保持冷靜,儘量幫助他們,我們隨時都願意為他們伸出援手。」
紅山景第115座巴剎與熟食中心從6月13日起關閉兩周,所有小販被令隔離,其中就包括小販王維均(35歲)。
他起初並不了解英勇基金,直到接到社會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電話才決定去試一試,還鼓勵同樣在熟食中心開檔的母親和親戚一起申請。
王維均與家人到位於紅山的社會服務中心不到半小時完成了申請,約兩個星期後就接獲通知,獲得了500元補貼。
他說:「巴剎和熟食中心當時突然關閉,我們都來不及反應,已經準備好的食材都浪費了,所以這筆補貼就算是彌補了當時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