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孫靖斐
在新加坡過渡到「與病毒共存」的進程中,社會服務領域也要不斷推陳出新,以跟上不斷改變的社會需求。
新加坡教育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昨天在一項研討會上這麼說。這項名為「後疫情的挑戰與社會服務規劃」的研討會,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社會服務研究中心舉辦。
孫雪玲說:「經濟有困難的家庭往往面對多重而深層的挑戰,導致他們難以擺脫困境,無法擁有更穩定自主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結合不同機構和組織的力量,從社交、健康和社區層面,為他們提供全面的支持。」
有意加強數碼與評估領域 社服機構可申請資助
她以今年第二季起擴大的社區關懷(ComCare)項目為例,指出相關的援助配套更全面簡化,能更好地協助這些家庭。
另外,新加坡政府也將支持那些積極提升組織能力、培養人才和放眼未來的社會服務機構,為公眾提供高水平、創新並且可持續的服務。
從4月起,有意加強數碼或研究與評估等領域的社會服務機構,可以申請社會服務提升信託資助。
她也說,疫情雖然導致社區出現新的隔閡,並加劇了不同群體需要面對的困難,卻也催生了新的方法來面對這些挑戰,甚至拉近社會服務機構和公眾的距離。
她指出,有效的研究和評估有助於了解後疫情挑戰,並提出解決方案。因此,國家社會服務委員會也致力支持社會服務領域的研究和評估系統,例如設立社會服務領域的資料庫和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以及開放讓相關機構免費訂閱學術論文。
去年,社會及家庭發展部也為國大文學暨社會科學院社會服務研究中心投入140萬元,以支持社會服務領域的研究和評估。
配合國際社工日,研討會邀請14名學者、研究員和社會服務工作者,針對後疫情的社區和社會發展、如何緩解疫情對青年和老年人福利的影響,以及疫情下的數碼包容性展開討論,約230人參與這場線上研討會。
其中,護聯中心(Agency for Integrated Care)主席余福金博士提出三個提升社區服務的方向。
首先,系統化思維有助於找出社會問題的根源。他說:「過去有許多社會服務雖然出於好意,卻導致受助人長期依賴援助。未來的服務應該更多地協助受助群體建立自身能力,在幫忙他們解決迫在眼前的困難之餘,還要解決根本的問題,讓他們不必繼續依賴援助,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還能為他人伸出援手。」
余福金也認為有必要為研究資料庫建立全國統一的分類法和詞彙,才能有效分析廣大的研究數據,從而真正了解社群需求。
此外,我國的多元文化和信仰形成不同的價值觀,而深入研究個人經驗的提問,難免會讓人覺得侵犯到個人隱私,因此他也呼籲研究者更細緻地處理研究問題和觀點。
文章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