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世紀以來,萊佛士坊(Raffles Place)一直是新加坡的核心商業中心。
1822年,在史丹福德萊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的城市規划下,新加坡河南岸的丘陵地區被夷為平地,以填補附近的沼澤地。
而後,這裡成為新加坡的商業廣場,並於1858年更名為萊佛士坊。

(圖為1966年的萊佛士坊)
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各種大規模的爆炸事件,萊佛士坊倖免於難,並在戰後成為新加坡的主要商業區。
一棟棟古老的標誌性建築被現代摩天大樓取代,萊佛士坊見證了新加坡過去50年的巨大變革。這些是不復存在的時光帶走的輝煌:
1
渣打銀行總部

(圖為1966年的渣打銀行總部)
商業銀行(Mercantile Bank)、香港上海銀行(Hong Kong & Shanghai Bank)和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是三家最早在新加坡設立分部的外資銀行。
在1895年至1904年間,渣打銀行的總部位於萊佛士坊中心地帶。如今,總部已搬遷至Bonham街繼續運營。
2
Robinsons百貨商店

(圖為1960年左右的羅賓遜百貨)

(圖為1960年左右的羅賓遜百貨)
擁有114年歷史的羅賓遜百貨商店(Robinsons Department Store)是新加坡萊佛士坊的另一個地標。
1858年,它便在新加坡商業區開業;它頑強度過了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還在1955年收購了競爭對手——約翰·利特爾(John Little)百貨。
但是,1972年11月21日的大火卻給了羅賓遜百貨致命一擊,直接導致了其萊佛士坊門店的關門:當天,由於電路短路引發的火災直接造成17人死亡;此外,羅賓遜百貨還有超過2000萬美元商品被大火吞沒。
3
The Arcade購物中心

(圖為1960年左右的新加坡河沿岸建築)

(圖為1978年的The Arcade購物中心)
The Arcade購物中心由Alkaff家族於1909年建造,也是新加坡第一個室內購物中心。當年,該購物中心作為萊佛士坊的海濱地標而聞名世界。
這座四層建築由Swan和MacLaren建築事務所設計,擁有獨特的摩爾風格,有圓頂,拱門和中庭。1978年,Alkaffs家族以六千萬新幣的價格將此樓出售給政府發展部門,而後該購物中心被拆除並被一座17層高的寫字樓取代。
4
Change Alley商店街

(圖為1969年的Change Alley商店街)
Change Alley商場類似於現在的地下商場,曾經因有眾多的貨幣兌換商鋪以及小型零售商店而遠近聞名。
到新加坡的外國人尤其喜歡光顧這裡,因為衣服,箱包,玩具和紀念品等各種商品都可以在這裡買到。在其鼎盛時期,顧客來來往往,十分擁擠。
到八十年代末,由於光顧新加坡的外國人員訪問新加坡越來越少,Change Alley地下商場的業務也越來越少,直至1989年永久關閉。
5
商業銀行總部

(圖為1968年的商業銀行總部)
商業銀行(Mercantile Bank)早在1855年就在新加坡成立,原名為「印度、倫敦和中國商業銀行」;其宏大的總部也成為萊佛士坊的地標。
該建筑後來被用作保誠保險公司總部(1931-1962年)和渣打銀行(1980-1984)的辦公室。1984年6月,該建築被拆除,以修建萊佛士坊地鐵站。
5
萊佛士坊公園


1965年,萊佛士坊公園落成,園內裝飾著一排排草坪,灌木和花壇,還配有裝飾性噴泉和由日本中標品牌Seiko捐贈的價值58,000新幣的巨型花鐘。
1980年,公園被拆除用以修建萊佛士坊地鐵站。
如今,萊佛士坊現代化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依舊繁華,也將延續這裡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