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娃做作業」系列前段時間在朋友圈瘋狂刷屏,當仁不讓地成了2019年爆款段子,讓許多吃瓜群眾笑出豬叫的同時,也讓更多的人扎心了——作為長期奮戰在陪寫作業第一線、將120設置為緊急聯繫人並每晚打開求救定位的老母親們流著淚表示,沒陪娃做過作業的家長,不足以談論人生!

仔細想想,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孩子面對的又何止做作業難這一個問題呢?
明明練習過好多次的題,下次考試時題型稍有變化還是不會做?
認為在課堂上答錯問題丟人,因此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常常靠死記硬背的方法來記住老師講的內容?
剛開學就制訂了學習計劃,可直到期末它仍只是個計劃?
明知零花錢有限,還是忍不住衝動購物,買回的東西幾乎沒用過,雜亂地堆滿房間?
……
這些問題,無論哪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讓爹媽心塞半天。而且,更讓人苦惱的是,大小道理和娃說了千百遍,他卻好像一直開著屏蔽模式,半點沒聽進去。
其實,這些問題之所以讓家長煎熬、讓孩子痛苦,歸根結底就在於孩子正處於小學這個學習入門階段,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得累學得苦,還可能學不好,他們當然會存在拖延、焦慮、不專注、無法堅持等問題。

明白了這一點,「陪娃做作業」就需要換一種打開方式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長應該陪的,不是「完成作業」這個結果,而是激發學習動力、培養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當然,做作業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想要幫助孩子打造決勝未來的學習力,除了日常作業輔導中的方法引導,家長還應該親自把關,選擇一些能幫助孩子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的圖書,例如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一套引進自新加坡的《寫給兒童的高效學習力打造計劃》。

這套書是從「亞洲基礎教育第一國」新加坡引進的,是一套能幫助孩子激發學習動力、培養學習毅力、提升學習能力的圖書。據新加坡出版商反饋,這套書出版10年,暢銷10年,非常受當地小學生歡迎。

與常見的傳統理論式說教圖書不同,《寫給兒童的高效學習力打造計劃》根據兒童階段性學習的特點,專門針對6-12歲小學階段學生幾乎都會遇到的學習難題或困擾打造的、科學專業的學習力提升計劃,以輕鬆有趣、富有激情的行文風格,全方位介紹了幫助孩子有效提升十大關鍵能力的373種簡單有效的方法,讓學生擺脫焦慮情緒、停止低效拖延、學會聰明學習、培養堅毅品質等。

每本書都可以幫助他們
掌握一種關鍵的學習能力
《有效備考得高分》
提高應試技巧,成就應試力
《別輸給半途而廢》
打造堅持不懈,磨鍊持續力
《告別低質量勤奮》
掌握聰明學習,提升應變力
《再見,拖拖拉拉》
戰勝拖延低效,學會規劃力
《想到,更要做到》
告別消極懶散,增進行動力
《敢拼敢贏做冠軍》
跨越學習障礙,激發主動力
《別讓焦慮打敗你》
克服焦慮情緒,練就抗壓力
《學生也要斷舍離》
精簡學習生活,提高簡化力
《誰都可以了不起》
實現自我突破,增強自控力
《敢想敢做有擔當》
塑造自信擔當,培養領導力

有家長可能會問,現在市面上幫助孩子提高學習力的書那麼多,為什麼要選這一套呢?
1
精挑細選,為中國小學生奉上最權威最值得參考的學習力升級指南
針對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套書——它引進自「亞洲基礎教育第一國」新加坡,是出版社反覆對比各國出版的、各式各樣的同類出版物,精挑細選出來的。
相信很多家長都知道新加坡的基礎教育建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到底有多高未必清楚。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些數據吧:
去年公布的哈佛大學錄取數據中,哈佛大學的整體錄取率為5.2%,分給中國學生的錄取名額低於0.5%,但同是華人的新加坡錄取率高達14%,排名第一。
此外,在2015年頒布的《全球最大規模基礎教育排名》中,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一,而一直被以為全球教育領先的英國、美國都排到了二十名開外。


2016年12月6日,全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最新的PISA報告,新加坡學生以數學564、閱讀535、科學556的成績力壓群雄,奪得冠軍!

OECD自2000年起,每3年組織一次,對76個國家的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科學等科目的測試,這項測試被公認為「教育界的世界盃」,是衡量各國基礎教育質量的權威標準。
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採用新加坡的教材。在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鄧稼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等科學家的母校清華附屬小學國際班也在使用。
正因為新加坡的基礎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成果都達到了全球頂尖的水平,所以這套在新加坡深受孩子喜愛,暢銷10年之久,長踞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的圖書值得推薦。

2
針對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問題,進行通俗、實用、有效的方法指導
作者張郁之為新加坡知名的教育家,擁有20年的一線教學經驗。最清楚孩子學習情況的,非老師莫屬,尤其是作者這樣教研經驗豐富的資深教育工作者。因此,在這套書中,可以看到,作者直擊痛點,提出了大多數小學生都會遇到的學習難題以及迫切需要得到的幫助。

並且,最重要的是,作者不用枯燥的語言,不說空洞的大道理,用孩子看得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傳授科學有效但簡單可行的解決方法或者實踐步驟,簡直就是在手把手地教孩子去搞定每一個難題。
例如《想到,更要做到》一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許多孩子正面臨的難題:
每天都是24小時,為什麼有的孩子總覺得時間不夠用,連作業都沒法按時完成,而有的孩子卻能輕鬆安排好學習與生活,還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呢?
答案就是每個人的時間管理能力有差異。
那麼作為一名小學生,如何提高時間管理能力,更好地管理時間呢?作者在書中為孩子們提供了非常簡單但實用的方法:

*按重要程度給任務排序,優先處理重要任務:最好列出任務清單,按「紅綠燈法則」(紅色為緊要任務,黃色為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綠色為普通任務)為任務排序,並依次去完成它們。
*找出自己的「精力巔峰」:找出頭腦清醒、注意力集中,學習效率最高的時間段,那就是你的「精力巔峰」。可能是在早上,也可能是在深夜,因人而異。在這段時間裡學習,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學會說「不」:在思考問題或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對於分散你的注意力的人或事委婉但勇l敢地說「不」。

再如,《告別低質量勤奮》這一冊,作者也提出了普遍存在的一個學習困惑:

同樣的學習內容與進度,有的孩子埋頭苦讀,甚至不惜挑燈夜戰也無法取得好成績,有的孩子學得輕輕鬆鬆卻能在考試中名列前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後者更聰明嗎?
這是一個能讓許多孩子都產生共情與共鳴的問題。在期待中,作者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當然不是,只是因為第二類學生用對了學習方法。
作者告訴孩子們,每個學生,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聰明學習的方法。如何找呢?緊接著作者就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去判斷自己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首先,判斷自己的學習類型。作者認為,學生大致分為四種類型,每種類型有各自的明確的學習特點:
視覺型學習者 圖表愛好者。喜歡通過板書講解或PPT 演示來學習。
聽覺型學習者 小組討論愛好者。喜歡聽著音樂學習或大聲朗讀學習內容。
運動型學習者 課堂角色扮演愛好者。習慣在思考或學習時走來走去。
邏輯型學習者 「模式」運用愛好者。喜歡按程序辦事,尋找不同的模式來處理問題。

確定學習類型後,孩子就可以在對應的方法介紹中找到專屬於自己的聰明學習方法啦!例如,視覺型學習者,使用的學習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多使用表格、圖示來梳理、歸類信息;
*多運用思維導圖法來釐清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做筆記的時候,下意識地著重標出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