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一個微型心臟模型可以像真實的心臟一樣跳動,並複製患者心臟病的特徵。迷你心臟可以用作治療藥物的測試對象,在將新治療方法用於患者身上之前,會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測試。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與Medera旗下的生物製藥公司Novoheart合作,旨在打造首個具有亞洲患者特有功能的「罐子裡的人心臟」,有望在未來為亞洲心臟病患者提供精準醫療解決方案。
心力衰竭是新加坡死亡的主要原因。射血分數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占所有心力衰竭病例的一半。當患者的心臟在每次抽血後無法有效放鬆肌肉,從而影響心臟功能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隨著當地人口的老齡化和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壓等併發症的日益普遍,患有這種心臟病的人數預計還會增加。

國家心臟中心每年治療近3000名心力衰竭患者。
儘管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的醫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但缺乏能夠模擬心力衰竭臨床特徵的準確研究模型,阻礙了候選藥物的臨床前療效測試和心力衰竭患者治療方案的開發。然而,通過這項新的合作,研究人員可以從心力衰竭患者身上採集血液樣本,並從國家心臟中心的匿名生物樣本生物庫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數據中培養心臟幹細胞。之後,Novoheart可通過生物工程專有技術,利用心臟幹細胞為患者製造獨一無二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模型可模擬患有正常收縮分率心衰竭的病患心臟,所會出現的主要特徵,包括舒張時的缺陷、纖維化和肥化程度等。
模型對外部因素反應 更準確更靈敏
「微型人類心臟」模型對外部因素有更準確和敏感的反應,研究人員將能夠在藥物用於患者之前進行藥物篩選實驗以測試藥物。這可以彌合動物模型和臨床試驗之間的差距,通過提供適用於人類的臨床前數據來加速新藥的發現。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研究所所長Derek Hausenloy表示:「這項合作將為了解亞洲射血分數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臟功能提供獨特的途徑,最終可能為心力衰竭患者帶來新的發現、潛在的治療方法和更好的健康結果。」
*部分段落或圖片轉自網絡,僅供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