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年頭到餐廳吃飯,先打開手機是不是你越來越習以為常的動作?
這裡說的不是吃飯滑手機,而是如今不用手機掃QR碼點餐,可能連飯都吃不成。
毫無疑問,掃碼點餐是其中一個人類生活邁入數碼化的絕佳範例。
但它看似方便,好處多多,惹人詬病之處卻也不少。
最近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就報道,由於QR碼點餐引發諸多反彈,不少當地餐廳決定返璞歸真,讓實體菜單和人工點餐再作馮婦。
麻煩、隱私問題、無法適應科技,甚至是人們覺得QR碼點餐扼殺了餐廳的飲食文化,都是部分美國餐廳選擇摒棄,或人工點餐和QR碼點餐並行「混合制」的原因。
把視角拉回新加坡,本地倒是沒有掀起這樣一股返璞歸真的熱潮。
但QR碼繼續占據半邊天,不意味著這東西並無任何需要檢討之處。

掃碼點餐在新加坡餐飲業已愈來愈普及。(網際網路)餐廳及部分顧客的福音
在新加坡,食客走進餐廳就座,端詳菜單,再舉手請服務生幫忙點餐,在一些餐廳似乎已漸漸成為逝去的風景。
取而代之的是桌上擺設或貼著的QR碼,以及服務生迎面而來的第一句——「我們採用QR碼點餐哦」。
無可否認,QR碼點餐這個新時代下的產物確實有點東西。
對餐廳而言,最直觀的好處,自然是人力成本的縮減,流程的簡化,效率的提高。原本負責點餐的員工,可以抽身去做其他工作。
QR碼點餐,還能避免人工點餐的差錯和誤會。
人工點餐,有時難免會出現服務生下錯單,或顧客自己說錯,卻渾然不知的情況。
如果雙方陷入各說各話的羅生門,QR碼點餐記錄作為數碼版的白紙黑字,大可減少彼此間的誤會。
對一些食客而言,QR碼點餐也不啻是個福音,尤其是像紅螞蟻這種既有選擇困難症,又不喜歡麻煩人的消費者,QR碼點餐確實更自在。
若是人工點餐,有時屁股還沒坐熱,翻開菜單沒多久,服務生便熱情迎上前點餐。
紅螞蟻往往只能很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還未準備點餐,請對方稍候一下。
但服務生在旁殷切等待的熾熱眼神,或三不五時跑來跟進,甚至是正式點餐時的時間壓力,都容易導致像紅螞蟻這樣的顧客手足無措,繼而作出「不明智」的選擇。
一個不小心,也許就會陷入「早知道點另外一種食物」的遺憾之中。
缺點也不少
話雖如此,現階段QR碼點餐仍有不少令人詬病之處。
首先是掃碼點餐作為新科技這件事。首當其衝的,就是每當有新科技問世,那些會被歸類為「跟不上時代」的群體。
對本就不擅使用科技產品的年長者,掃碼點餐的過程,無疑就跟無字天書一樣難解。
面對這樣的顧客,有些餐廳卻選擇把「自動化」這件事堅持到底,有的服務生不懂變動,甚至還會直接拒絕幫忙手動點餐。
於是,也許只是想喝杯Kopi,這樣一份服務生和顧客簡單一兩句話就能解決的訂單,愣是讓顧客搞了老半天還未必點成,即浪費時間又「趕客」。
再者,對有老花眼的人來說,看實體菜單或許就已經很吃力,把菜單濃縮到手機熒幕上,更是叫人百般無奈。
一些民眾也申訴,有時要在掃碼點餐的餐廳要求紙本菜單,還得三催四請,店員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拿來。
科技的目的是要使人方便,如果QR碼的出現,反倒讓用餐體驗變差,那究竟是種進步,還是退步?

有些餐廳堅持要顧客用手機點餐,硬是不給紙本菜單,對視力不佳的人是不小的挑戰。(海峽時報)
延續上個話題,就不得不談到,QR碼點餐最常引人詬病之處——少掉的人情味。
餐廳賣食物,也賣人的溫度。
有的熟客,一到餐廳坐下,相熟的服務生便會知道對方想要什麼,如果有特殊需求,也瞭然於胸,省去掃碼點餐後又要附加說明的麻煩。
部分顧客希望餐點能有更個性化的選擇,少油少鹽,蛋要多熟,或是一些更細緻的調整,若用掃碼點餐,未必能妥善說明,還遠不如直接與服務生現場溝通來得方便。
愛吃煮炒的老饕可能也會有一樣的感覺,負責幫忙點菜的安娣們簡直就是傳奇般的存在。
你想知道今天什麼海鮮最新鮮,當下用餐人數該叫多大隻的魚比較剛好,對方都能充分解答,有時還擔心你吃太多,建議你少點一些,這都是QR碼點餐無從提供的人情溫度。

圖文並茂的紙本菜單,還是有其存在的價值。(網際網路)
此外,QR碼點餐尚有更多值得吐槽之處,與餐廳本身既要採用QR碼點餐,卻又沒有完善相關流程和環境有關。
例如,在QR碼點餐環節中重中之重的網絡信號。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有的商家明明標榜QR碼點餐,卻似乎沒意識到自己餐廳里的網絡環境不佳,食客用手機流量載入QR碼菜單介面,往往只能看著頁面不停「轉圈圈」緩衝。
遇到這種情況,肚子咕嚕作響的同時,真的很難不讓人偷翻個白眼:
「難道你就不能一開始就把Wifi密碼放在顯眼處嗎?」
下面這家餐廳,直接把Wifi帳密印在QR碼下方,紅螞蟻就認為非常值得其他商家效仿。

(紅螞蟻攝)
更有甚者,有的餐廳店內網絡信號明顯不佳,卻不提供Wifi,又堅持要顧客用QR碼點餐,這種更是讓人飯沒吃到,就先氣飽,乾脆掉頭走人。
不該完全依賴掃碼點餐
無可否認,QR碼終究有其好處,尤其在服務業普遍人手短缺下,疫情後在新加坡火速崛起的QR碼點餐模式,應該會持續保留,乃至進一步普及。
但爭相採用QR碼之餘,餐飲業者或可思考,究竟該完全依賴QR碼點餐,抑或是取個平衡點?
就像居家上班一樣,既然做到任何一端的極致都會有人強烈反對,不如折衷採取混合制,以掃碼為主,人工為輔,或人工為主,掃碼為輔。
至少,在QR碼點餐流程中,要訓練員工保持變通,而非緊守顧客非得用QR碼下單的規定。
紅螞蟻有個小夥伴就遇過這樣的問題。
有一次,他掃碼點餐後訂單一直送不出去,於是舉手向服務生詢問是否能直接向他點餐,熟料對方竟要他退出點餐系統,重新掃碼點餐,直到「親眼」看到他無法用手機點餐系統送出訂單後,才「終於」肯幫他手動下單。
類似這類情況,若服務生能更快介入,在顧客操作不順或根本無從點餐時,「醒目」一些,直接協助對方手動點餐,相信也就能幫QR碼點餐少吸收點「仇恨值」。

即便有了QR碼點餐,餐廳服務生也該懂得變動,在必要時作出調整。(freepik)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的優勢,是能比一板一眼的機器更懂得變通,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掃碼點餐的效益極大化。
如果QR碼點餐的存在,只是讓服務流程變得僵化、餐廳流失原本該有的溫度,那就還不如返璞歸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