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網絡)
2025年2月1日,美國政府發布了一項新的行政命令,宣布自2月4日起,將對所有源自中國(含香港)進口至美國的貨物加征10%的額外關稅,這意味著,原本免稅的商品將面臨10%的關稅,而原先已徵收25%關稅的商品,稅率將上調至35%,此舉引起了全球供應鏈領域的廣泛關注。
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的背景下,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的懲罰性關稅形成了一道「貿易圍城」,迫使中國企業加速探索全球化布局的新路徑。新加坡憑藉其獨特的自由貿易協定網絡、中立的政治立場和成熟的轉口貿易體系,成為破局的關鍵支點。而新加坡轉口貿易+「新加坡+1」戰略的組合策略,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值得實踐的發展方向。
轉口貿易:短期靈活應對
轉口貿易作為一種短期的、靈活的應對策略,為中國企業提供了繞過美國關稅壁壘的有效途徑。通過利用第三方國家或地區進行貿易,中國企業能夠降低貿易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新加坡,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由貿易政策,成為了中國企業轉口貿易的理想選擇。

(圖源:網絡)
用新加坡公司做轉口貿易流程


「新加坡+1」戰略:長期優化配置
面對關稅壁壘的持續升級,僅依賴新加坡的轉口貿易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中國企業需要實施更加長遠的戰略——「新加坡+1」戰略。這一戰略旨在利用新加坡的地理、經濟和政策優勢,結合東南亞其他地區的資源,形成互補,並通過在新加坡的布局加強企業的全球資源整合能力,提升供應鏈的韌性和靈活性。

(圖源:EDB官網)
具體而言,「新加坡+1」戰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
新加坡因其卓越的競爭力、優惠的稅務政策及貿易便利,成為了設立海外區域總部的首選之地。中國企業可以在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利用新加坡的人才資源和技術優勢,進行產品開發和市場研究。這有助於企業更好地了解國際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和市場策略。
2、在東南亞國家建立生產基地:
藉助「新加坡+1」戰略,新加坡與周邊國家建立了互補關係,並通過政府層面的積極協助,促進企業在東南亞地區建立製造中心。在這一框架下,中國企業能夠充分利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資源和市場優勢,建立生產基地。

(圖源:網絡)
這些生產基地不僅可以享受到當地的勞動力及生產成本優勢,有效降低企業的製造開支,同時也融入了新加坡先進的園區管理模式,從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作為「新加坡+1」戰略升級版初期的典範,柔新經濟特區正逐步展現其潛力,並將為東南亞各生產基地的建設與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為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地區的擴張提供了有力支持。

(圖源:網絡)
3、打造多元化供應鏈:
通過在新加坡和東南亞國家建立多個生產基地和分銷中心,打造多元化供應鏈。這將有助於企業分散風險,提高供應鏈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4、優化資源配置和稅務籌劃:
新加坡與多個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徵稅協議與貿易協定,這使得中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稅務籌劃成為可能。通過合理的稅務籌劃和資源配置,企業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降低運營成本。
面對美國的關稅「圍城」,新加坡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合規突圍」的戰略跳板,貿易轉口策略成為短期內規避貿易壁壘的有效手段,而「新加坡+1」戰略則打開了東南亞產業協同的新空間。通過全球化資源配置,構建更具韌性和附加值的新型供應鏈。未來,誰能將新加坡的貿易樞紐優勢與東南亞的製造能力深度整合,誰就能在「後關稅時代」的全球競爭中占據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