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專家:妥善發酵和食用 可降低米酵菌酸感染風險

示意圖。(圖:iStock)
台灣「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引起關注。本地專家表示,可以通過五個措施來避免發酵生成或接觸米酵菌酸,以降低感染風險。
根據新加坡食品局網站,國家食品科學中心風險評估與交流部高級科學家Herman Teo表示,在製作以玉米和椰子為原料的發酵產品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米酵菌污染。
他說:「這種細菌在富含脂肪酸的食品中,尤其是椰子和玉米,以及在溫度為22至33攝氏度,而酸鹼值為中性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在這種條件下,米酵菌往往會迅速繁殖,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除了椰子和玉米,銀耳、黑木耳和椰子發酵餅(Tempeh Bongkrek)中也可能含有米酵菌酸。」
Herman Teo補充說,米酵菌酸會影響肝臟、大腦和腎臟,導致乏力、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在嚴重情況下,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可能會危及生命。
食品局指出,當局採用科學和基於風險的方法來確保食品安全。「我們對食品實施食品安全監督計劃,包括檢查、抽樣和測試。如果發現食品不符合我們的食品安全標準,將不允許出售。」
五大預防措施
Herman Teo表示,由於米酵菌酸無法通過清洗或烹飪來破壞,因此可以通過這些措施避免接觸以降低風險。
首先,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椰奶、椰漿產品,而是在嚴格的衛生規範下使用專用設施和工藝。
第二,如果想要發酵玉米或椰子產品,可以添加檸檬汁、醋或乳酸等酸性物質,確保混合物呈酸性。這將有利於正確的微生物生長,減少毒素形成的機會。
第三,在不確定其來源或安全性的情況下,避免食用椰子發酵餅和其他與米酵菌酸有關的食品。
第四,如果需要浸泡銀耳或黑木耳,或浸泡過夜,應在放在冰箱中,以儘量減少細菌滋生。
最後,在發酵食品時,應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與食品接觸的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污染。
即食食品開封后不過夜
新加坡國立大學理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李丹助理教授接受《8視界新聞網》採訪時也表示,一般來說,即時方便(ready-to-eat)食品一旦開封或部分食用後,不建議存放過夜。
他強調說:「尤其是在室溫下放置超過兩小時的即時方便食品,以及配料沒有完全煮熟的即時方便食品,不建議存放過夜。」
為了避免食物中毒,李丹建議公眾按照製造商提供保存食物的指示。
「在新加坡,食品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的溫度控制至關重要。冷鏈的短暫中斷會對食品安全造成重大影響。」